明朝官绅免税历史,明朝官员免税

kodinid 3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官绅免税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官绅免税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
  2. 张居正是振兴了大明王朝,还是大明朝灭亡的推手?
  3. 清代买一个仆人的价格是多少?

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

所谓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即是雍正二年的“雍正新政”的主要内容。雍正之所以要出台这样的一些政策主要是为了修补康熙朝以来的国库亏空问题,而康熙朝之所以会造成国库亏空,其主要还是在于明朝遗留下来的财政问题。

明朝是一个被银子砸死了的王朝,从南美洲流入明朝的白银多达3.2万吨,这些白银并没有使大明王朝强盛发达,相反,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让这个王朝走向了灭亡。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张居正改革所出现的银本位货币政策。

明朝官绅免税历史,明朝官员免税-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初心其实是好的,可惜有这么几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就是银本位的火耗,第二就是官员免税的政策,第三就是人头税。这些问题甚至遗留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算是将人头税固定在了一个范围内。但是火耗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官绅的免税与土地兼并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到了康熙晚年,朝廷要对西北用兵时,才发现国库里居然拿不出银子来。而国库亏空之大,也是触目惊心。于是,雍正皇帝上位之后决心彻底改变这一问题,提出了“雍正新政”。

所谓火耗归公,就是不再允许地方摊牌火耗。原本铸一两银子的火耗为二分,两江最严重的时候,一两银子的火耗竟然收到了三钱。严重的火耗盘剥也让老百姓苦不堪言。那么,火耗归公之后,有了恒定的火耗,而这些火耗银两又被朝廷以养廉银的形式发给官员,减轻了一些对百姓的盘剥。

明朝官绅免税历史,明朝官员免税-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官绅一体纳粮,即是废除了明朝的官绅免税制度,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有田地就要上缴赋税,土地兼并的情况也就不那么猖獗,也避免了老百姓只给官员交粮不给朝廷交粮的情况。摊丁入亩,即是将人头税归入田赋里,以提高一成至三成的田赋废除了人头税。中国人口也从摊丁入亩之后,爆炸式的膨胀,到乾隆五十年就增长到了4亿。

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都是雍正皇帝上台后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

随着康熙皇帝晚年的倦政,清朝出现了吏治***国库空虚等严重问题,等到雍正继位的时候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成风,社会矛盾尖锐,国库空虚的烂摊子。

明朝官绅免税历史,明朝官员免税-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很多朝代在经历了开国初期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后,总会迎来一个下滑的阶段,而这时通常会出现一位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雍正恰好就是这个角色,在形势的逼迫下雍正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必须用铁腕政治,于是就有了“清世宗改革”

火耗归公

“火耗”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的改革,由于“一条鞭法”的实施,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赋统一折合成银两上缴国库,在碎银重铸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被称为“火耗”,这种损耗本来很小,但是很多时候却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康熙后期各省征收火耗一般为三四钱,最高的达到七八钱,这部分比实际损耗高出来的部分,往往流入了官员的个人口袋。

雍正新政将火耗这种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改为正税,统一征收,这相当于断了当地***的小金库。作为补偿,雍正给各级官员发放养廉银。这样的做法让清朝的国库很快充盈起来,但是失去了火耗这项额外收入的各级***另出新招,比如借口银子的成色差等理由依旧盘剥百姓。

官绅一体纳粮

更合理的叫法为“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张居正是振兴了大明王朝,还是大明朝灭亡的推手?

张居正振兴了大明王朝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至于说是大明王朝灭亡的推手,真不知从何谈起。

***评价张居正:“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张居正的名言是:“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他继任首辅的时候,是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万历皇帝刚刚登基,才只有十岁的年纪,也就是从万历皇帝登基起,开启了由他直接主导的“万历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改革的核心是要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万历元年,即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考成法的实行,大大提高了***的效率,公务人员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各级部门明确了工作职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使得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早在内阁混斗的时候,他时刻想到的是国家和社稷,在自己的政治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是以大局为重,一身浩然正气。

从张居正主导的改革的内容上来看,首先是因为他的家国情怀,对存在的问题认识深透,并且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把刷新整顿整治当作第一要务,在实施具体的措施方面准备相当充分,只可惜他死的时候才五十八岁,改革的事业尚未进行完。

历史上但凡有改革成效的著名改革派人物,都没有好的下场,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怎样改,总会触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无论怎样改,不可能让全社***有的人满意,总会有人要反对。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有人可能会说,就是因为张居正的专权,使得万历皇帝养成了怠政的习惯,个人觉得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在万历登基的最初,他只有十岁的年纪,如果张居正不能挺身而出,官场的积弊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

当然,张居正也并非完人,他也有缺点和毛病,表里不一就是他最大的问题。也许是由于他当万历的老师太久了,而万历登基时的年纪又很小,一直都是他在主导朝政,他对小皇帝万历非常严格,但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而且因为他的政治才能,朝中大权独揽,在内心深处已形成了习惯,总是生活在帝师的身份中不能自拔。

论张居正改革,“振兴”还不能到达那个高度,“灭亡”还有些夸大其词,但无疑是惶惶中的一个亮点。

自明中叶起,几乎每任皇帝都很“负责”,设身处地的为臣子们留下一道道难题,然而一路上,从难于上青天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书生们却束手无策。

明中叶土地集中的程度和速度是历代王朝中所没有的,地主兼并土地的手段主要是凭借超经济的政治特权。最疯狂的当属***,皇帝带头占田,大设皇庄,武宗即位时,皇庄多达300余处,据统计37595顷46亩。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诸王,勋戚,中官大量占田,权贵及军官更是鱼肉百姓,占田为王。

中国自古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税田额自然是占大笔,然而因为土地的高度集中,导致国家的税额剧减。明初的土地总额达850公顷,到了弘治年间却降至了一半,并以非法或合法的手段免去了赋役的重担。

土地尽失,人心涣散,国将不国?

一系列的豪抢剥削,使农民阶级,饱受屈辱,苦不堪言,赋役不均,人口流移,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有机遇的也许会找个好的“领导”,或者找到一方净土,偏居一隅,但是没有活路的农民还是占多数。

张居正明朝中期首辅、一代变法改革的重臣,他本意是辅佐君王振兴大明江山,只是功业未成人己亡,变法改革最终功败垂成。因此张居正是想振兴大明只是没能成功就遗憾而死,但也不是灭亡大明的推手。

我个人认为看历史应该设身处地的看,结合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有的时候不能以个人得失去评论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但有的时候确实是把一个人推到了浪口风尖上!

清代买一个仆人的价格是多少?

乾隆年间,仆人的价格,大约在十两银子之内。

当时的购买力折合现代,一两银子约等于如今的180—200元。

换言之,买一个奴仆,如果不出意外,几两银子就能拿下,如果是身材消瘦,面暗肌黄,光看着就弱不禁风的,花费也许更少。

除此之外,还要加一些意外因素。

比如说在明末清初年间,还遗留有“典当妻女”的恶俗。

打个比方,一个男人有家室,某天去豪赌,结果赌光了全部身家还欠了一***债,那他就会选择将自己的妻女做为抵押,“典当”给债主。

而通过这种方式由寻常百姓变成仆人,这对妻女的价格,很可能就比寻常的奴仆价格贵一些,但归根结底也不会贵到哪里去。

还有一种是因为生活所迫,自愿卖身的奴仆,比如大家在***剧中常见的“卖身葬父”,这种就会是贱卖,一些有钱的商贾老爷们见了,就乐于花小钱,买了丫鬟带进府里伺候起居,当然绝大多数人还得看面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仆人和仆人是不同的。

大体分为2种,

一种是活期,也就类似于今天的签约保姆。签约时候注明服务多少年,年限到了就自由了。

一种是死期,也就是终身在这家服务,终身为仆人,自己生的孩子也是仆人。

活期仆人的价格很便宜,一般管吃管住,再给几两银子都行了。如果是未成年人,比如小丫鬟之内,可能连银子都不给或者象征性给一点,只是管吃管住。

满清小说里面记载,有个富贵人家买了个七八岁的小丫鬟,活期使用4年,只给了1两银子。中间人还扣了一些,最终只到了几百文钱。

但有手艺的就不同。

比如有个丫鬟很擅长烧菜,同样的几年服务期,就卖了十几两白银。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内,凭陈黑子作保用身价银二十五两,白契买得大兴县民人郑荣,同妻刘氏,婿高受儿,女二妞四口为奴。

清朝时期整个中国被满族统治汉人地位非常低下。而满人作为统治者,买卖奴隶非常正常。根据乾隆年间购买力,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200元。也就是说只花了5000块钱,就买了一家四口为奴。



上面是正常的市场价,还有***价格。清朝有专门的人犯子,通常叫做牙婆、人媒、人牙子,也有专门的买卖场所——人市。这里的价格普遍比市场价高几两,但是“质量”都很好。

除了“官方”与“***”,还有“散市”。比如说因为连年饥荒,会出现卖身葬父的情节。他们要求不多,价格普遍比市场低一半。还有类似于因***欠下巨资,抵押老婆的情况。这种要比市场价又高了几两。

所以清朝仆人价格普遍在五两到十两,即现在的1000到2000之间。而除此之外的奴婢就波动太大了,主要是看长相。好看的几十两都有可能,难看的一两就能拿下。

想赎身几乎不可能!因为清朝有明确法律规定,奴仆想赎身必须经过主人同意。私自逃跑者,很有可能被杀头。还有人被判终身为奴,更没有赎身一说。

如果真碰到开明的主子哪?那就要看主子意思了,不要钱都可以赎身。而且仆人也分三六九等,曾经就有旗人身份的奴仆。因其主子犯事,他们被“转卖”。然而正因其旗人身份,一连几个月无人敢接手。

倘若真的赎身,是否可以与主子平起平坐?不可能!除非你是落草王爷,或者是某某人的私生子。想想鲁迅与闰土,本不是奴仆关系,都落的如此地步。还有就是草鸡变凤凰,被纳为小妾,否则想都别想。

总而言之,在清朝那个落后的年代,只要有钱什么人都可以买奴仆。但是一朝为奴,终身为奴。几辈子做奴仆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官绅免税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官绅免税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火耗 张居正 官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