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北历史明朝时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东北历史明朝时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北三省历史上属于哪里?
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北方,位置在山海关以东以北,包含黑吉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明朝以后又俗称关东,清后期又为东三省。东三省历史上就属于中国,是中国的领土,这片土地上,契丹、女真、汉、蒙等中华民族同胞自古生息繁衍于此,民族团结和睦,齐心协力促进这片热土的经济发展!
明朝疆域中有没有东北?
有
称帝建国。元朝被推翻后,元将领有的投降明朝,有的负隅顽抗。西北和东北一带还有元朝残余称雄割据。在这种情况下,为巩固统治,消灭割据势力。平定元朝割据势力以后,朱元璋在辽东半岛建立了辽东都司和许多羁縻卫所。明成祖
即位后对东北民族开始实施了积极的政策。
明成祖为加强对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等地各族的管辖,曾数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巡视东北地区
,安抚各民族,设置了该地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于都司所在地特林西边建造了永宁寺,并先后立碑两座镌刻《敕修永宁寺记》和《重修永宁寺记》,记录了明朝经营和管理奴儿干都司的史实。
明朝在统一东北,建立都司、卫所地方政权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积极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
包括东北。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中国在明朝时为什么没有东北三省?
因为,明朝的主要军事威胁是在蒙古高原上,而辽东以北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威胁,明朝也没有任何必要非去把大量的国力都堆在那个地方。所以大明在永乐之后,逐渐就把奴儿干都司给撤回来了,放弃了对黑龙江以北地区的直接管辖,***取了相对更便宜的藩属管控,就是把这些冰天雪地的地方交给地方的女***来管理。
这个当时确实省了一大笔钱,可东北地区的***确实太丰富了,逐渐就养出了后面的巨大的威胁。
明朝为什么不能向东北移民?
关于明朝为什么不能向东北移民,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和自然环境过于恶劣,导致明朝大部分百姓是无法适应那里的气候,还有就是明朝东北地区那边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游牧民族,并且时常袭扰明朝的边界,这就导致了汉人是无法在东北地区正常生活的
明朝是怎样统治东北的,“建州三卫”是怎么来的?
明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建州三卫来统治羁縻东北地区的女***,建州三卫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明朝建立后,为了维护东北边地的稳定,也为了全盘继承元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向东北边地的诸部落展开了招抚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在东北的女真族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主动归附,建州卫由此设立。
建州卫是三卫中最早设立的一卫,也是建州女真这一部落***体的名称由来,在建州女真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建州卫由女真胡里改部组成,其首领为阿哈出,设立于明永乐元年。
明朝***对阿哈出部的归降相当重视,《明实录》记载,明“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明朝对于地方的控制,行政以各都司下辖州府县***,军事上则以卫所统之,归于五军都督府。而依照明廷的边地政策,边地以羁縻卫所管束军民,授其头目为官,官为土官,子孙世袭,更替只需朝廷批准。
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东北边地的疆域广阔,民族成分复杂,各民族有各自的生活习惯,杂居、混居、散居,如若设置府县统治,势必要打破当地原有的秩序,难度非常之大,而强行将诸多的部族混与同一个行政机构的统辖之下,反而会造成冲突与摩擦。故而太祖选择了“朕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但立卫,以兵戍之。”
军民指挥使司这一设置,多见于明朝西南地区诸民族部落的聚居地,其职责与一般的卫所尚有区别,不但担负着军事戍守的职责,更兼有处理民事的职能。军民指挥使司处府之下,于卫之上,这就意味着,明朝对于来归的女真阿哈出部,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服顺,而是寄望于其能够在东北边地成为明朝的藩篱。
建州作为是明朝在建州卫的基础上分离出来,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是女真族斡朵里部的首领,元朝灭亡辽东***之际,与阿哈出等同率部众向南迁移,定居于朝鲜境内的镜城,即旧开原。
与阿哈出不同的是,猛哥帖木儿这一部与朝鲜的关系较为密切,猛哥帖木儿归附明朝,源于阿哈出的极力推荐,阿哈出在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时,实际上已经肩负起了为明朝招揽收服女真及边地各民族部落的责任,明成祖为燕王时即与阿哈出结为亲家,
东北一直是明朝国土,统治以设立都司来统治,都司是一个军事部门,各个地方上都有都司部门,也就是说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就像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划归中央管辖而不是***取自治的方法。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 “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喀喇沁、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 “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元朝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洪武年间,明在东北的势力最远只达到松花江、牡丹江及牙兰河一带。永乐时,明迁都北京以后,把战略重点转向北方,除了征抚蒙古外,更加强对女真地区的经营。永乐帝十分注意调查研究女真的情况,亲自找女***询问地方风俗人情。
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就派遣邢枢等人,“往谕奴儿干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
永乐二年(1404年),又派遣辽东千户王可仁前往豆满江等地,安抚建州女真。明王朝***取安抚政策,收到很好效果,“东北至奴儿干,涉海有吉列迷诸种部落,东邻建州、海西、野人女直,……永乐初,相率来归”,“悉境归附”。明朝***在这里“因其地分设卫、所”。于是设置奴儿干卫,以把刺答哈、阿刺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古胪寺等为千户所镇抚,随后设立了一百多个卫所。
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卫地方官员忽刺冬奴等人来朝,奏称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明廷接受了这个建议,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内地官员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历史明朝时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北历史明朝时期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