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历史?
洪承畴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被俘,五月四日,降皇太极
皇太极死 1643年(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9月21日)
李自成入京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南明灭亡 1662年3月,缅王近于压力,将永历帝及其家属送交清军带回昆 明。永历帝被囚于金蝉寺。四月末,吴三桂拟***永历帝,有人 说:“彼亦曾为君,全其首可也。”吴三桂遂令部将进帛。永历 帝与太子等,遂被近自缢于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金蝉寺,后人以 谐音称之为“逼死坡”。李定国于中缅边境闻此凶耗,悲愤而 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至此结束。
多尔衮死 1650年(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 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
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4月 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以后入关
大明朝能稳固276年,周边国家臣服,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朝能够统治200多年,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朱元璋注重法律法规建设。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颁布了《大明律》,由亲自编写了《大诰》,并且颁布约束皇族内部的《皇明祖训》。
第二、朱元璋对国家基本国策做了重大调整,从中央到地方都做出了限制官员权力的政策安排。
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及其首脑丞相,从而强化了皇权;在地方,废除了行省制度,设置三司,地方分权强化了中央集权。
第三、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对稳定明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明朝皇帝虽然长期不上朝,但这并不影响明朝***的正常运作,因为内阁在起着维系国家机器正常运作。
后人对内阁制评价有点低估它的积极作用了,内阁制度有助于减少国家决策失误,有助于减少皇帝与大臣们之间的矛盾,有助于避免文臣专权。
第四、明朝军队分权,实行五军都督府制度。五军都督府制度分散将领兵权,让皇帝能够有效掌握兵权,而皇帝可以通过兵部对五军都督府加以牵制,兵权在握。
第五、靖难之役后削藩。建文帝朱允文削藩失败,但是,明成祖朱棣削藩成功。藩王权力被削弱,让藩王和朝廷文臣武将之间关系保持某种力量制衡,既让藩王不敢轻易造反,也让朝廷文臣武将不敢轻易发动政变,客观上稳定了明朝统治。
综上所述,明朝通过一系列制度与法律建设,稳固了明朝统治,让明朝统治持续了200多年。
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中经历了276年,在位16位皇帝,可能之前大家对明朝的大多数印象还停留在***剧中,认为明朝的宦官专权,皇帝无心打理朝政,其实纵观整个明朝,会发现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中,还是相当强大的一段时期,明朝之所以能够稳固276年,使周边的国家臣服,笔者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明朝 十六帝画像
一、明朝的内阁制度十分有益于制衡皇帝的言行
首辅为代表的内阁制,对皇帝的执政有相当大的约束力,何为内阁制,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内阁成员可以直接和皇上进行谏言,把治理国家大小事,皇帝的做法的好坏,可以直接说给皇上听,这个制度创立极大的***了皇帝对国家大事的处理,虽然在后期一些皇帝的昏庸导致了这种制度的变味,但是这种制度对国家的意义是很大的,说明了明朝前面几任皇帝还是励精图治的。
景帝 朱祁钰
二、严厉打击***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前乃一介草民,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坐上皇帝的宝座,这中间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困难,朱元璋也对官场的***深恶痛绝,对待这些官员他也绝不会手软,虽然刑法严格,但是弄得满朝文武十分忌惮,所以明朝的官员也是十分积极上进,大有作为的。
大明朝能稳固276年让周边国家臣服,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四个方面做的好!
在政治方面,在大明王朝第二代皇帝朱棣扫清内乱后,大赦靖难遗孤,让他们回到平民生活享受大明王威感化。并且破格录用一些有才华的靖难遗孤,并让他们心悦诚服的为朝廷效力。可见政治手段的高明啊!并且用容人,用人的气量,也可见不一般啊!
在军事方面,大明王朝设有专门的火器研究与制造部门——南镇抚司。制造出当时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红衣大炮。还能造出射程200米的火铳。就这些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军队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冷兵器的束缚。同时在对外作战中,也能顺应民义,在民义的呼声中响应战争。比如沿海的戚继光抗倭,辽东部分的抗胡(指胡人)。
在外交方面,大明王朝的做法是恩威并用。对于有异心的藩王,不听话的附属国首先是派兵***大打,让对方怕了后,在对其进行安抚,赏些珍宝,粮草,或是减免一些赋税。让他们感恩戴德!同时也对外进行王化宣传,比如郑和下西洋,让周边的附属国感受到大明王威的实力。同时也对外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一些经济作物。比如马铃薯的引进等。
在经济方面,大明王朝在中晚期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大明王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放开了经济。放宽了市场管制,同时开放了海关贸易,将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商品买到国外,造就了海关贸易的繁荣!更为总要的是造就海关贸易的顺差,造成了海关税收的繁荣。
各位看官对文史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小编,方便以后多多交流。
明朝稳固200余年所赖的政治架构和政治制度早在洪武时候就已经形成。而洪武时期对中国的变动,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就是“使国家变成无数个农村的***”,成为停滞而内省的第三帝国开端。那就简单说说明的中枢、地方、军事、监察制度。
中枢废丞相,胡惟庸案处置大批文官,皇上直接统领六部,但负责不过来,于是用内阁票拟,皇帝批红,此是宣宗时事。
地方沿袭元行省,但三分治权,藩司(承宣布政使)、都司(都指挥使)、臬司(提刑按察使),后来治理不便,用巡抚、总督领之。
军事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前后左中右),负责练兵。升迁权分予兵部,调兵权归皇帝。并***用卫所制,兵农合一,无事屯田,有事备战。这个卫所制到明中后期已经难以维系,***用募兵制,如戚家军。
监察,都察院承袭传统的御史台,监察地方、百官,给事中分六科,监察朝廷六部,二者合称科道官。都察院又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司,即三司会审。
洪武帝朱元璋 多说一句,根据之后明帝的长相,这张应是真迹
战斗中的明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发展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