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女讲历史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女讲历史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说中的八艳之一陈圆圆,真的是色艺双绝的美女吗?
冲冠一怒为红颜,男人都想陈圆圆。
自古以来,都说红颜祸水,把屎盆子扣在了女人头上,特别是美女头上,实在是男人的不敢担当,嫁祸于人。
食色性也,爱江山更爱美人,鱼与熊掌兼得,是每个正常男人的梦想,无可非议,但在江山社稷与美人之间,如何抉择,却是个千古难题,英雄难过美人关,有的人,以人为本,爱情至上,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愿长醉不愿醒,什么江山社稷,什么大是大非,别拦我,我要与她比翼双飞,为她精尽人亡,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同生死共,我的泪向天冲,今生为你死,来世再当雄。可谓轰轰烈烈,不管不顾,爱咋滴咋滴,羡煞旁人。
千古难题,无人能解,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去找圆圆去也。
陈圆圆的“色艺双绝”是有历史记载的,这点倒毋庸置疑。不过陈圆圆并不是正版的秦淮八艳之一,并且相对来说,她依旧是一个充满了谜题的女人。比如她和吴三桂之间,和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之间那些扯不清的故事,基本上是历史戏说和真实故事相混杂在一起,那真实历史上的陈圆圆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通俗的说法里面,陈圆圆为江苏常州人,由于母亲早亡,于是便跟随在梨园工作的姨父居住在苏州桃花坞,从此耳渲目染,逐成长为一位色艺双绝,名动江左的梨园女子。之后凭借在《西厢记》中扮演红娘一角,彻底成为苏州的梨园界的角儿。
当然了,以上还是真真******所混合的内容,实际上我们除了知道陈圆圆真名是姓陈,名沅,字圆圆以外,之后在苏州梨园登台唱戏以外,所知的并不多。其中以清朝文学家陆次元的“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评价最高。
在这之后,据说陈圆圆分别是吴江名士邹枢、江阴贡修龄之子贡若甫、明末文学家冒襄有染,后来被明思宗的贵妃田秀英之父田弘遇带到京城。不过这里《茨村咏史新乐府》说是被劫掠到京,而《阅世编》又说是重金购买到京,总之陈圆圆就此到了京城。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她确实“色艺双绝”,非常抢手。后来手握重病的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一见倾心,田弘遇由于势力日渐衰弱,为了巴结吴三桂,就顺便把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
然后到这里……所有的故事就都结束了。
那很多人就会惊讶,不是还有李自成、刘宗敏劫走陈圆圆,不是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么?实际上这些都是历史编撰的。因为正史中关于陈圆圆的记载,基本就到此结束。
明朝的后妃制度是什么样的?
后妃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她们虽身处后宫,却也和前朝政治密切相关。明朝对后妃的管理和控制堪称典范,因为明朝几乎没有出现后妃和外戚干政专权的现象。这不禁令人好奇,明朝的后妃制度是什么样的?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借鉴了前朝后妃干政、外戚乱权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从后妃的选拔条件设置,到具体的礼仪制度都进行明确的约束和管制:
我们先来看后妃的来源。明初为巩固政权,明朝皇室时常与功臣、勋贵联姻。明宣宗之后便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从低级官员和军民之家选拔后妃的选秀女之制,这是避免后妃和外戚干政的重要一步。选秀女的流程复杂,筛选条件严格。欲被选入宫,至少满足以下几点:出自良民之家,父母俱在,家法严整;年龄合适;才德兼备;身体健康;未曾有过性生活。总而言之,选秀女几乎是百里挑一的事。
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子入宫并不等于从此享尽荣华富贵,也可能意味着一辈子都被幽禁于深宫中,失去自由,生活悲惨。所以,古代民众对选秀女之事大多是敬而远之。一旦有***选秀女的风声传来,当地的童男童女便纷纷嫁娶。所以,明朝皇室为了不惊扰百姓,便将选秀的地域范围进行划定,侧重于京师附近。
明太祖朱元璋继位之后,为了确立后宫的妇官制度、明确妻妾之间的等级划分,使后宫尊卑有别、上下有序,参考了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后宫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宫中按照秦汉以来的惯例以皇后为尊,妃嫔之间也有明确的品级:贵妃和诸妃为正一品,昭仪和诸嫔为正二品,婕妤和贵人为正三品,美人为正四品,才人为正五品。
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册封的李贤妃、葛丽妃、刘惠妃先前的位分都是美人:册美人李氏为贤妃葛氏为丽妃刘氏为惠妃。徐皇后在位时朱棣的后宫没有任何有正式名分的妃嫔,在徐皇后一年丧期过后,朱棣首次册封妃嫔,靖难第一功臣张玉之女张氏为后宫之首的贵妃,苏州女子王氏为昭容,朝鲜女权氏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
明朝贵妃和唐宋的贵妃(唐宋的四妃虽是同级,但有位次先后之分,可以内部晋升,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燕氏由贤妃晋升为德妃,宋徽宗的大刘皇后从贤妃升为淑妃再升为贵妃)意义完全相同,虽然为诸妃之首,但本质还是正一品的皇妃,她的意义并没有超出皇妃的范畴凌驾于皇妃之上。所以明朝贵妃不仅礼服规格和其他皇妃一样,就连仪仗规格、金册规格、车轿规格也完全等同其他皇妃。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情非常深厚,在她去世之后决定不再立皇后,于是在丧期过后册封李氏为皇淑妃来统率六宫,皇淑妃去世后又将宁妃郭氏晋升为皇宁妃成为新的后宫领袖。
宣德年间,明宣宗偏宠孙贵妃欲立为皇后,于是别出心裁特别赐予她皇后规格的金宝,并立立后典礼的规格为了举办了隆重的授宝典礼,但后面的皇帝并没有引以为故事。景泰年间,明代宗宠爱皇妃唐氏,当时后宫也没有皇后在位,于是效仿朱元璋封皇淑妃、皇宁妃,在贵妃前面加皇字,为皇贵妃,表示对唐氏的恩宠。后面的皇帝纷纷册封皇贵妃,但皇贵妃本质也只是贵妃的强化版。
明朝的皇贵妃、贵妃是低于清朝的皇贵妃、贵妃的,清朝的皇贵妃和贵妃是完全凌驾于皇妃之上的全新存在,不仅拥有不同的位阶、俸禄、车轿、礼服、金册,甚至皇贵妃待遇无限接近皇后,是事实上的副后。根据崇祯年间的一份膳单可以看出,明朝皇贵妃和贵妃的伙食待遇是完全一样的。皇贵妃的家族待遇也是根据皇帝的意志决定的,比如万历的郑皇贵妃家族待遇最终为正二品都督佥事,而周端妃家最终却封了从一品都督同知。
后来经过嘉靖皇帝的修改和整合,后宫才拥有了完整的妇官体制,后宫除了皇后之外,只有皇妃(分为皇贵妃、贵妃、妃三种)和嫔两个位阶。嘉靖九年的时候,因为皇嗣未生,于是在民间选择贤淑的淑女充入后宫,其中九个都被册封为嫔,并制定了册封九嫔的仪注和银册。壬寅宫变之后,嘉靖专心在西内研究道教,因此掖庭体例和在大内时大有不同。吃了太多的丹药热剂导致嘉靖***旺盛,经常看上了哪个宫女便就地宠幸,并不会全部给予正式封号,于是产生未封妃嫔的称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女讲历史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女讲历史明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