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意义

kodinid 5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滕王阁序》是王勃13岁写的吗?

滕王阁序》是王勃13岁写的吗?

说法主要有两种,十四岁和二十六岁。认为十四岁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认为古人的童子可不是乱说的,一般十六岁成年,满十五岁称童子;古人算虚岁,他十四时虚岁正好十五,故自称童子。反对意见就多了,一种来自文中意思,十四岁的王勃才华出众,意气风发,绝不会有文章中的伤春悲秋的失意;而且“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说明他是去看望父亲经过江西,而据交趾县志,他父亲在他二十四岁(公元673年)那年才去任县令,在此之前,十四岁的王勃几乎没有理由去江西,他父亲之前一直在长安和雍州(陕西甘肃新疆一带)任职,而十来岁的王勃正在长安钻营力求入仕。文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的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等”即是相同的意思,明明白白说了此时王勃与终军年纪差不多,都是二十来岁。所以我认为,比较信服的说法该文是王勃二十六岁时去探望父亲,路过滕王阁适逢其会而作。

首先丢答案,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到底多少岁,至今并没有定论。为什么呢?因为资料丢失,硬盘挂了,其作品十丧其九,根本无从考证嘛。

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事件和意义-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王勃多少岁写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一见的奇文都堪称横空出世,一炮而红。到底有多红呢?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只论传播度,在当时当世,大概相当于李诞如今眯着眼睛说的这句“人间不值得”。

关于他创作这篇奇文的年龄,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13岁,论据有三:一是原文中有“童子何知,恭逢胜饯”一句,童子嘛,可不就是十三四!二是和王勃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年十四,时誉斯归”,时誉指啥呢?《滕王阁序》红遍大唐呀!三是《太平广记》和《唐摭言》都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13岁一说,就是***这个说法,自动给减了个虚岁。但这个说法就有人反驳了,《滕王阁序》写了那么多人生悲欢、宦海沉浮,这不符合十几岁就入朝为官的天才少年彼时江湖一出谁与争锋的傲娇人设啊。

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事件和意义-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就有了第二说,是26岁。主要论据是历史学家岑仲勉写过一篇《王勃疑年》。他推算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5年。敲黑板,这是他落水淹死的那一年!在这一年呢,他写过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这篇文里出现的事情,简直和《滕王阁序》里的如出一辙嘛,所以作《滕王阁序》应该也是在这一年了。

还有第三说,是20岁。论据也是从原文里来的,因为原文里除了有“童子”一句,另有一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之年,不是13也不是26,是20来着!前后两个地方似乎在打架,但结合文章的情境来读一下,倒也能解释,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自己的老爹面前自称一下“童子”,那是撒娇!这一年他初次被贬,待业在家,心怀一些希望,有有那么一丝幻灭论文气,论感觉,都比较匹配20岁的心境。

谢谢邀请!

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事件和意义-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王勃传》记载,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南昌的滕王阁中亦这样记录这段历史: 公元675年,王勃写了《滕王阁序》后,这座楼阁则更是名传千古了。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历代屡毁屡兴达28次,1926年毁于兵灾, 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经过南昌市民的几年努力,1989年重阳节,滕王阁终于重新矗立于赣江之滨。

从上述史料来看,王勃记《滕王阁序》时的年龄当在26岁无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京杭大运河历史课本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王勃 滕王阁 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