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移民历史 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移民历史 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大移民时,河北威县高家村高姓从哪儿迁来的?
应该是山西。因为当时河北,山东,天津,北京在明朝建立后人烟稀少,明初开始有***的移民填充。但是几乎全部来自山西,“从洪洞县大槐树下来”几乎是以上地区住民共同的说法,我是天津人,自小就有这样的说法。
而且我在山东,河北的时候,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史记方面,可以参看明史。
明朝移民的规定都有哪些?
,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约五十年里,从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共十八次。
分别迁至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西、陕甘宁等地。
明朝***知道靠哄骗是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迁民活动的。
后来***制定了条律,规定: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还规定,同姓同宗着不得同迁一地,不得更姓易名等。
朱元璋迁徙洪洞县是哪一年?
洪武三年开始
明朝大移民
又称明初大移民
、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
、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
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朝初期,山西人为何纷纷移民到保定?
说一个历史概念:
代地。
代地,也称代国。地点多次变化,但都有北岳这个符号,包括主要地区有大同,保定和太原…
这三地的人来回走动不要惊奇,正常。
保定人至今对北岳恒山从保定搬到大同耿耿于怀,其实没啥,以前就是一个地。
其实,山西的移民不止去了保定。
1368年,当朱元璋君临天下的时候,曾经沃野千里,人文荟萃的中原大地,因为多年征战,早已残破不堪了。残破的又岂止是中原?蒙军用兵四川,战火连绵半个世纪,当地人口由1300万剧减为60万,直到元末也不过80万人。此外,元末农民战争中,关中、两淮、湖广等地屡遭战乱,人口损失甚巨,社会经济陷于凋敝。举目四顾,大明江山竟有一多半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怎能高兴得起来?
不过,当元末中原地区饱受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地处高原,加之表里山河,中原地区的各种灾疫与战乱很少波及山西。自元末至明初,山西大部地区都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189.1万,河北人口是189.3万,而山西人口为403.0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25万。
于是,朱元璋决定在山西实行“狭乡之民迁于宽乡”,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随即展开。当时执行移民的机构设置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距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大槐树,被老百姓视为神树。
其实百姓们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园,但是面对如狼似虎的官兵,又无法反抗。很多百姓在临走前,指着大槐树跟自己的孩子说,等你们长大了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的故乡,这颗大槐树就是你们的根。
明初“靖难”之役,严重影响中原地区的发展。百废待兴,但是很多地方人口严重不足,劳动力受限。可是有一个地方相反,这个地方及时山西,大部分地区没有自然灾害,风调雨顺,劳作丰收,经济搞的也是很好,很多难民都去山西谋发展。《明太祖实录》记载当时河南河北人口都在100多万,反观山西有400多万人口,超过河南河北两个地区的总和,人口很密集。
洪武初年和永乐年间,为了帮助其他的地方发展经济,朝廷组织了一批山西人,迁往河北、北京一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移民历史 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移民历史 董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