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吃饭历史小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吃饭历史小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一日三餐都在什么时辰?
唐代正处于餐制的过渡阶段,又吃两餐的也有吃三餐的,古时候两餐制有“大食”“小食”之说古书记载上午辰时(7--9时)为大食也就是早餐,下午申时(15--17时)为小食也就是晚餐。后来汉代以后到了唐朝就有了三餐制,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而改变的,百姓两餐居多。朝廷大臣们就三餐居多了。
古代一日三餐叫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
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古人常说一日三餐,三餐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由当时的“两餐”演化而来,后来逐渐由富贵人家传播到一般人家,到宋代,我国才正式确立了一日三餐的习惯。
民以食为天,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一日三餐,包括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现在看来,非常的普遍,人们更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说法。
其实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只是近一千年以来确立的饮食习惯,在以前更早的时期,人们并不是这样的。
在远古时期,人们并没有定点吃饭的习惯,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造成的,人们以打猎为生,粮食不够吃,更谈不上定点吃饭了。那时候遵循的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到了商朝,人们逐渐确立了定时吃饭的习惯,不过那时候是两餐制。分为大食和小食,其中大食指的是朝食。
后来到了先秦时期,一日三餐的习惯开始崭露头角,最早见于庄子的著作《庄子·内篇》“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大体是游玩时饿了,在中间加一顿,形成了三餐的萌芽。
后来,富贵人家逐步开始能够一日三餐,贫苦百姓人家无法实现这种待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宋朝,随着我国农业、商业荆棘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上逐渐富足,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才最终确立下来。
古代第一顿饭也就是朝食称饔,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晚饭也称飧。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
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两餐为三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吃饭历史小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吃饭历史小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