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600字,明朝历史作文

kodinid 4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600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600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耽误中国600年?
  2. 明代有几次修建长城的记录?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耽误中国600年?

答案一,乾隆火器为奇技淫巧,清朝学者管同在 《禁用洋货议》:“昔者,圣王之世,服饰有定制,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诛。”把科学技术视做奇技淫巧,涉足者就杀死!这样愚昧的统治者简直祸国殃民。

答案二,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日本民治维新1860年开始,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占北京,四十年前中日情况差不多,但四十年后,日本实现工业化,打败俄国,并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不是世界变化快,是你拒绝改变,因为改变就会动你满族的***利益,以一族之私,让国家沉沦,总节原因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有天然的短板,就他不会从国家大多数人利益出发,而是以少数集团利益服务,当少数集团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冲突时,往往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最后自然被人民被历史抛弃。也是能解释为什么在国家积弱积贫时慈禧能挪用北洋海军款造颐和园养老,而日本***为日本海军购买军舰,却节省开支一天只吃一顿。

明朝历史600字,明朝历史作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答案三,晚清将领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曾在凤翔府城楼上和平凉府挖出明代遗留火器,“尚存开花炮子二百余枚,平凉府西城见有大洋炮上撰万历及总制胡等字,余皆剥蚀。” (引自左宗棠,《左文襄公书牍》卷十三《复总理衙门书》)

左大人在见到明代开花炮子时,即感慨了一句“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左宗棠发此感慨的原因即此时左宗棠一直致力于将西方先进的火器及开花弹的技术引入中国并可以自行制造。当他看到明代已有开花弹时,即感慨为什么三百年间火器技术未获得长足发展

明朝历史600字,明朝历史作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整个明朝时期正是欧洲文明超越中国的前期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这两大事件,而明朝仍旧出于封建专制时代,虽然这个时候明朝的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仍处于世界之巅,但欧洲全面超越中国已经是大概率***了。有人将这一历史趋势发生的原因归结到明朝加强封建专制制度闭关锁国上,这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应该说隐患早已埋下,凡事有利有弊,在中国的全盛时代,重实用不重思辨,缺少逻辑思维传统,重农轻商,轻视科技等等传统文化中的弊端,遏制了中国古代文明发生基因突变跃升为近代文明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落后有其必然性。早在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郑和的装备和技术要比哥伦布优越的多,但在世界史上的影响却是另一回事,郑和航海因无商业利益驱动机制无疾而终,而哥伦布航海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新时代。在那个时代,很难设想中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因为中国看起来那么强大,自认为是“天朝大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次意识到了危机,才有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可惜均失败。中国历尽了百年屈辱,至新中国成立才真正站立了起来。但我们知道,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很曲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才突然加速。

明朝时期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欧洲,但中国落后的原因却不能完全归罪于明朝。如今,中国即将回归世界之巅,正确认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尽力避免在和平崛起的关键时刻出现颠覆性错误,具有重大意义!

明朝历史600字,明朝历史作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那么满清为什么用明朝的制度?因为西方列强的势力,彻底波及到东亚,是在满清后期。而明朝的体制在此之前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制度!!!满洲人很聪明,所以他才会选用明朝的制度。但是明朝的制度适用于明朝时期的中国,未必适用于满清时期的中国,更加不适用于19世纪的中国。而政体一旦确定想要更改,那是难上加难。所以面对19世纪的政治局面,满清只能落后挨打!!!

最后就是每个时代都有历史的代表性,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古代,显然是“欺负人”。我们必须站在特定的时空立场上去评判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存在的意义,没有对与错,只要存在就是对的!

说错了吧?应该是清朝耽误中国600年,不,1000年!

明朝中叶其实无论文化,经济,还是军事,几乎都是世界最强国。

是清朝毁灭华夏传统,打压华夏文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无数华夏人,也将华夏的发展彻底耽误!

明代有几次修建长城的记录?

明朝共修建了长城前后共十八次之多,除明太祖朱元璋和其子明成祖朱棣外、往后历代大明君王大半都有下旨修建长城的记录。就是在位仅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曾下旨修建过长城,明朝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修建长城最频繁、时间跨度最长、付出心血最多的王朝

元朝末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打进元大都,灭了元朝而建立了明朝,但是逃回蒙古的元顺帝的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常派骑兵进攻北京等地,企图卷土重来,加之在东北女真族的兴起,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朱元璋***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吸取秦汉王朝筑城防御的措施,决心大修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朝末年(1644年)的276年间,共大修长城18次,修起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鸭绿江的虎山,全长12700华里(相当于6350公里)的万里长城,横跨了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陕西、[_a***_]、辽宁、甘肃、内蒙古、宁夏等9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历史上筑城世界最长、建筑最精良、景色最壮观的万里长城。北京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朝修筑的,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是人间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以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谈何容易。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提到长城,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秦始皇,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加速了秦帝国灭亡。然而我们现在看到较为完整的长城是在明朝修建的,秦朝修建的长城并没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长城的修建在当时朝代就是“劳民伤财”的决策,但是为什么两位军事实力强大的王朝都热衷于修建长城呢?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一统全国,而明王朝二百多年,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中国王朝上留下坚毅的口碑。秦始皇在修建长城时可是背着几千年的骂名,明王朝知道,但是为什么也还是要一直坚持修建长城呢?

首先依据长城的功能就知道,长城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军事防御,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项经济作用。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就不用说了,不论是当时的秦王朝还是明王朝。我们先看中国的疆域,中国是处在南北分界线上,在疆域之北,是北方游牧民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在所难免。那长城就是一道屏障,在和平时期防止游牧的侵袭,在战争年代作为边境防止大规模敌军入侵。秦王朝本来就是在一统六国成为霸主,其实除了这些国家,边境游牧民族一样是一股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长城这种战略性决策,秦始皇绝对会是下决心完成的。

明朝修建长城也是一样,明朝的立国,是建立在将蒙元赶跑到北方的基础上的。但是明太祖的中心思想是:“兴兵轻伐,我亦不祥”所以对于明太祖不是非常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所以只要敌军跨国长城,那么就不能不反击,这就是大明。明朝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在这一带修建内、外双重长城,以护卫京师,并且在明太祖与明成祖时期,大明还是持续对蒙元残余势力实施重拳打击。强有力的打击,最后在长城边境三十公里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敌军。

其实我们现在后世来看,明朝修建长城的重要程度比秦朝还高。在经济层次来看,明朝成化年间,蒙元势力又开始有了一定的复苏,当时的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为更好的守卫边境,于是便叫大臣出计策,后来大臣们给算了一笔账:一、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建长城,耗银不过百万两;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将近千万两。如此计算下来,修建长城与派兵出击,成本相差近十倍,修建长城成了最优选择。

还有就是游牧民族他们靠的就是“游击”,他们一次战争的成本明显会比大明王朝低,他们骑马来,打胜了继续来,打输了他们继续骑马往回跑,就算明王朝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没什么用,畜牧业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基业,因此他们一场战争下来,获得的利益太少了。

反过来修筑长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先是对于游牧民族,长城挡着你过不来。如果一旦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劫掠,那么就需要先在长城一线拼个你死我活。而当时明朝的军事精锐——九边重镇,几乎就分布沿长城一线。如此一来,基本上只要前线的精锐不被消灭完,那么想要继续威胁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修筑长城,这哪里是劳民伤财,更加不是残暴,秦始皇顶着这个骂名委屈了千年,而明王朝就没有因为修长城被骂,可能这就是历史记载的问题了,但是修建长城绝对是一项非常完美的决定。

明朝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延续了多长时间,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四千六百多里。

明代是中国修筑长城的第三个高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初确定的三大国策,而“高筑墙”又居首位。自其建国第一年即派徐达筑城,直至清兵已经入关,山海关的工程尚未结束。一般常谓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其实,在山海关外尚有经辽阳附近、辽宁与青林交界处、直抵宽甸满族自治县鸭绿江畔的虎山南麓的长城。明长城全长达3150余公里。不过后者工程质量多数不如关内的坚固,但也有很具特色者,如锦州附近的九门口长城水关,跨河而过,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的水关。

到了明代,特别是戚继光主持修建长城后,对烽燧制度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完善:烽燧点燃的堆数改依来敌数量而定,并且同时鸣放火炮,这便在光之外又增加了声音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来敌若约百人,举一烽,同时鸣炮一响;来敌若约500人,则二烽二炮;若千人以上,则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若万人以上则为大举来犯,五烽五炮。烟高易散,烽数难辨,更在燃料中杂以硝、硫、灰、铅粉、紫粉、麻油、黄丹、沥青、桦皮、、青黛等,使之分别呈现黑、白、紫、青、红五色,即可醒目易辨。

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

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600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600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长城 明朝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