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朝的历史,明朝历朝的历史演变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朝的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谁知道明朝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间及排名?
  2. 明代有几次修建长城的记录?

有谁知道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及排名?

明朝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间及排名: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1368-1398)、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1399-140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1403-1424)、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1425)、明宣宗宣德朱瞻基(1426-1435)、明英宗正统/天顺帝朱祁镇(1436-1449、1457-1464 两次登基)。

明朝历朝的历史,明朝历朝的历史演变-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景泰帝朱祁钰(1450-1457)、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1465-1487)、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1488-1505)、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燳(1506-1521)、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1522-1566)、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1567-1572)。

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20)、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1620)、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1621-1627)、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1628-1644)。

明代有几次修建长城的记录?

明代是中国修筑长城的第三个高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初确定的三大国策,而“高筑墙”又居首位。自其建国第一年即派徐达筑城,直至清兵已经入关山海关的工程尚未结束。一般常谓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其实,在山海关外尚有经辽阳附近、辽宁与青林交界处、直抵宽甸满族自治县鸭绿江畔的虎山南麓的长城。明长城全长达3150余公里。不过后者工程质量多数不如关内的坚固,但也有很具特色者,如锦州附近的九门口长城水关,跨河而过,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的水关。

明朝历朝的历史,明朝历朝的历史演变-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明代,特别是戚继光主持修建长城后,对烽燧制度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完善:烽燧点燃的堆数改依来敌数量而定,并且同时鸣放火炮,这便在光之外又增加了声音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来敌若约百人,举一烽,同时鸣炮一响;来敌若约500人,则二烽二炮;若千人以上,则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若万人以上则为大举来犯,五烽五炮。烟高易散,烽数难辨,更在燃料中杂以硝、硫、灰、铅粉、紫粉、麻油、黄丹、沥青、桦皮、、青黛等,使之分别呈现黑、白、紫、青、红五色,即可醒目易辨。

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

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

明朝历朝的历史,明朝历朝的历史演变-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朝末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打进元大都,灭了元朝而建立了明朝,但是逃回蒙古的元顺帝的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常派骑兵进攻北京等地,企图卷土重来,加之在东北女真族的兴起,对明朝的威胁越来越大。朱元璋***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吸取秦汉王朝筑城防御的措施,决心大修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朝末年(1644年)的276年间,共大修长城18次,修起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鸭绿江的虎山,全长12700华里(相当于6350公里)的万里长城,横跨了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北、辽宁、甘肃、内蒙古、宁夏等9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历史上筑城世界最长、建筑最精良、景色最壮观的万里长城。北京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朝修筑的,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工程延续了200多年,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西到嘉峪关,全长。

秦汉讲“因险置塞”,宋代也讲设险防守,但宋代更多地凭险防守,即凭借江河等天险进行防守。明代为了备边,则更加注重“设险防守”,强调发挥人的智谋、人力造成险要,而不仅仅利用天险。明代名将俞大猷就说:“山川之险,险与彼共;垣堑之险,险为我专。百人之堡,非千人不能攻,以有垣堑可凭也。”

为此,明朝将“修葺城池,严为守备”作为既定的边防战略方针,规定边疆驻军都要筑城防守,设高墙以防敌,建房舍以屯兵,一般还要求有存粮、修械的设施。明初,军力优于蒙古,所以仅限于对长城的修补和屯军建筑营垒。到了中后期,北方的瓦剌、鞑靼入侵次数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于是明朝将沿北方边疆修筑长城作为守备的主要内容,筑墙防御守边的模式发展到顶峰,不仅修建了比汉代更加坚固的长城,而且大修城池塞堡,以致边疆地区的边疆设施除长城外,塞堡林立,卫、所、守备点都有城池。史载,自明太祖洪武帝至万历皇帝的200余年中,明朝利用秦、北魏北齐、隋等朝代所筑的长城,先后18次加以大规模修缮和补充,筑起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跨今辽宁、华北、西北9个省市,全长1。34万余里的举世罕见的巨大国防工程——万里长城,做到了五里一堡,十里一屯,烽火相接,攻守可以互相支援。

此外,自山海关至鸭绿江边,还筑有蜿蜒不断的边墙,以防范女真向西发展。尤其是,明代长城还适应火器出现后的情况,布局更加合理,坚固程度更高,防御手段更先进。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城堡和墩台,几乎全部用砖包砌,修筑水平与防御能力均超过前代。

到了清朝,大漠南北统一于一个中央政权之下,东北又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尤其是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后,北部边疆威胁已基本上不再存在,再修长城已无意义,至此,中国历史上2000来年的“修墙”防御的传统才寿终正寝。不过,在边疆防御方面,清朝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前代置戍卫疆的传统,在边疆地区设卡巡边,把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作为国防之“长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朝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长城 明朝 修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