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科普,明朝的历史科普书有哪些

kodinid 2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科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科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历史的科普类书籍或者历史小说,有哪些比较好的推荐?
  2.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历史教授?
  3. 明朝初年强化的朝贡体制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明朝历史的科普类书籍或者历史小说,有哪些比较好的推荐

如果古文功底,可以直接阅读明朝史料,比如《五杂俎》、《万历野获编》、《涌幢小品》《酌中志》、《七修类稿》、《玉芝堂谈荟》等书籍。

如果看不懂古文,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这些简单通俗的入门书籍。

明朝的历史科普,明朝的历史科普书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寿仙、王天有的明史

南炳文、汤纲的明史。

赵毅、于宝杭的明史十二讲。

明朝的历史科普,明朝的历史科普书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许大龄的明史

樊树志的明史讲稿

陈梧桐的明史十讲

明朝的历史科普,明朝的历史科普书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所列都是入门级的,为啥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作者夹带的私货有点多。。。历史最重要的是客观,带有个人感情的那是学习历史的大忌。

第一本,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本书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并不艰深。绝大多数人对于明代国家制度了解并不多,这可以理解——毕竟明代体制是一个在不断变革的复杂机制,特别是在京的内阁,在外的督抚,都是明初所无而花了上百年时间形成定制的制度。这些制度,很大一部分又没有变成真正的成文规定,所以后人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读史往往会坠入误区。

第二本,樊树志《晚明史》

网络上对樊树志先生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绝大多数论著都是围绕晚明(自隆万至明亡)而展开的,说好听的叫研究透彻,不好听的就叫炒冷饭(其《晚明大变局》大抵如是)。而《晚明史》这本书虽然担不起描绘晚明近百年大变革时代的重任,但是给大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普通人眼中“闭关锁国”的晚明、“摇摇欲坠”的晚明,其背后的变革与生机,以及晚明君臣自我拯救与拯救失败的过程。序章《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将晚明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考察,可以说代表了明史学界的潮流。

第三本,董进《Q版大明衣冠图志》

作者董进,笔名撷芳主人,虽然不是专业明史研究人士,但是一直致力于明代服饰的考证和复原。他的这部作品完整复刻了明代自天子到百姓的不同服饰,让读者不会被各种电视剧或者“汉服”广告上的错乱服饰所误导。

第四本,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最好的明史通俗读物,前有没有古人不敢说,目测后无来者。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历史教授?

裴松之也不是历史教授!

他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令、尚书祠部郎、司州主簿、治中从事史、宋国世子洗马。刘宋代晋后,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封西乡侯。元嘉十四年(427年),裴松之以南琅琊太守一职致仕,但又被朝廷任命为中散大夫,后又提升为太中大夫。

😂,基本都是高级公务员序列。义熙初年(405年),裴松之作了吴兴故鄣县令,因为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作尚书祠部郎。刘裕说:“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应该长久主持边务,现召他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诉他。”此后,裴松之被任命为零陵内史,随后又转任国子博士……至此他才开始了历史教授生涯!其时已经44岁。

刘裕死后,刘义隆继位,裴松之升任中书侍郎和司、冀两州的大中正,😄九品中正制获益者。主管选拔领导干部和内务部部长级别的公务员。帮助皇帝宫廷处理政务,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同时,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

刘义隆借此机会就叫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把传记聚集在一起,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内容,完成后奉给文帝。文帝看后很高兴,说:“这是不朽之作啊。”

今举一例以明其不朽:在《魏书·文昭甄皇后传注》中,录有王沈《魏书》褒美甄后的记载,与陈寿书截然不同。裴松之依据《春秋》之义,认定《魏书》“崇饰虚文(修饰性的***文章)”,并说“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以此推论,他所说的卞、甄诸位皇后的言行,都不一定属实)”,从而断定“陈氏删落,良有以也(陈寿不收录这部分内容,确实是有理由的)”。对陈寿失误而他书正确处,亦作明确判断。

难道不是这样吗!文昭甄皇后的身世远没有《魏书》说的那样艳丽,但是,为了满足曹叡的需求,又不得不把她无限的秀美,继而导致了曹丕被后人所不齿?如果没有裴松之注,我们至今都难以理解曹丕为什么要杀文昭甄皇后。

由此可见,公务员出身的裴松之秉承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结合设身处地的历史境遇、深明《春秋》大义!才能把陈寿的《三国志》推向历史的巅峰。不然,连刘义隆都看得稀里糊涂的《三国志》,后人又怎么把她传承呢……

现如今,凭着《明朝那些事儿》至少不会有人说“明月什么都不是”。

正是因为是当年明月写的才受欢迎,一般历史教授觉得历史是严肃的、认真的,为了写好历史总会刻板的去表述,没有像当年明月写的这么活泼、自然,嬉笑怒骂间让大家了解了了大明的历史。

那些不看书的岁月里唯一看过的一本书。那么长,竟然看完了,只能说情节太吸引人了。

写作需要天分,也需要热情。历史学家通常是搞研究的,他们也许会写历史文献,但是却不一定能写畅销书。历史文献有历史文献的写法,畅销书有畅销书的写法。虽然都是历史,但从文学范畴来说,还是不一样的。

就像历史分为野史正史。正史有正史的写法。野史怎么也成不了正史。

为何历史教授没有写出《明朝那些事儿》,应该是受专业和思维的限制。

谢谢邀请。

历史学家是通过历史的***去还原于历史,从中汲取养份,这需要公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客观的事实。

小说家是在历史的***中,通过自身的认知,丰富的想象,语言组合的能力,主观地展示历史事件人物,通过渲染,刻化等方式,从中获得艺术的效果。这本身就是***性。

两者之间不同的目的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绝不是市场所流行量去衡量之间的价值

明朝初年强化的朝贡体制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谢谢您的邀请,小于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朝贡体质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可以说几乎贯穿整个中华文明

朝贡体质说白了,就是炫耀,炫耀自己国力强大,于是靠着给别人送礼来展示,并且展示自己的老大地位

商朝就开始的内外服制度就是这个体系的雏形,中华文明一直比周围国家更为强大,所以朝贡贸易一直都是由中国主导的。中国通过这个贸易体质确定中国对周围小国的领导地位,宣扬自己强大的实力。

所以朝贡体质从商朝就有。

以上内容均是小于个人观点,喜欢的可以互相关注一下。

朝贡制度最开始最有可能始于氏族部落时期,小的氏族部落向大的氏族部,进献食品或生产工具以换取和平生存的机会。商汤早期曾向夏朝朝页。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后,为了减轻朝贡国的负担,专门制定了法令《四方令》来约束朝贡国的朝贡数量。

后来的春秋时期,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都要按律向周王室朝贡。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打败小国后诸侯小国,要向胜利国朝贡。秦朝统一中国后,西南诸夷国,日本等小国向秦朝朝贡。真正使四方诸夷臣服的是汉武帝时,武帝强大的武功,彻底使周边所有小国臣服朝贡,用万国来朝一点不过分!到了东汉未年三国纷争,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混乱时期,弱者向强者进朝贡也是角色常互换。今天你朝贡我,明天我胜了你再朝贡与我,乱世无真正意义的朝贡!

唐朝也是真正意义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又***取了开放的外交政策西域诸国,[_a***_],日本列岛上的诸小国,纷份朝贡于大唐,唐朝中央***更是坚持薄来厚往的国策,只要求名义上的臣服而物资上基本是倒贴。

这样深得诸夷小国的欢迎和热切配合,一时长安街头是万国人聚居的地方,史载长期居于长安的外国使团商人万余人。

五代也是个诸侯军阀混战的年代,没有了中央集权式的中心国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朝贡啦!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国策,没有对周边诸国产生威摄力,反而由于战败关系向西夏,辽,和后来的金国纳岁币,属于朝贡于他国。耻辱!

元朝基本没有朝贡,成吉思汗强大的武功,基本把所有国家全部征服,小国全部消灭完啦!只剩下一个大元朝没有其他啦!所以元朝没有朝贡制度。

明朝是有历史记载以后,与外国建立关系最多的国家,主要得益于郑和西洋与西洋诸岛国建立的朝贡关系。与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缅甸,老挝,東埔寨,吕宋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朝贡已是每个与明朝建立关系小国的主要工作,明朝中央更是***取薄来厚往的礼仪,更***了小国来华朝贡的热情。至今山东德州市还有菲律宾东王后裔生活着,那里埋葬着朝贡回国途中死在德州的菲律宾东王。这是历史的最好见证,胜于史书记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科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科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朝贡 明朝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