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榆林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榆林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榆林属于什么地方?
榆林周朝时期为雍州的一部分。春秋时为晋,战国时归魏,秦统一后为上郡地。东晋时期为大夏国地,北魏时期改设夏州。
隋唐时期,榆林所属各县设过好几个州。宋元代设绥州。明代设榆林卫。清代设榆林府。
午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
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
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三亚为什么叫榆林?
查现存历史文献,最早记载“榆林”之名的,是明朝正德年间唐胄编纂的《琼台志》:“下水,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出回风岭和尚沟,流通田尾港,经榆林村入海。”
显而易见,那时还没有榆林港。在《琼台志》里出现的“榆林”,只是一个村子之名,无足轻重,因此被误记不足为奇。
当然也有可能是此前有人误记,以致唐胄以讹传讹,这也未可知。
榆林凌霄塔的传说简短?
凌霄塔亦名文笔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后可能遭毁,有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建造,详细年代待考证。它是榆林坐标性建筑,为榆林市增加了不少魅力。关于凌霄塔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传说这座塔与李自成也有不少关联。
明朝武宗皇帝朱厚明做了一个梦,说在西方有一条似龙飞龙的异物总是对着北京方向咆哮,闹得皇帝日夜坐立不安。有国师掐算,说陕西榆林地区有一混龙,渐成气候,意图争夺朱家天下。
为了镇压这条混龙,经过一番整治与环境治理,去除混龙的生长的主要条件——水后,又修建一座塔来镇这条混龙,于是诞生了这座凌霄塔。
没有想到,这条混龙还是投胎到李姓家,名鸿基,小名黄来儿,后改自成,直杀到北京,夺了大明天下。只可惜,这条混龙只始于在荒野中生活,不敢离开土,没有办法,只在北京做了40***帝,便被赶了出来,死在湖北九宫山。
400年过去了,李自成的一切事业都已经定格在他的行宫里,在中国通史的篇章只占有几百个字的篇幅——大顺,也就这样的被简单的载入史册。但是凌霄塔还是那样威严耸立,没有丝毫变化,看来明朝皇帝盖的凌霄塔还是起了作用,李自成不在了,凌霄塔还在。
陕西省榆林市简称?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誌。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辖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常住人口340.33万(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385.04万(2017年)。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爱心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国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範市,中国城市竞争力100强,2011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100强,2012中国十大创富城市,2012年入选“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3中国西北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硷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清涧笔架山景区等各大景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榆林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榆林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