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皇帝历史简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皇帝历史简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朱棣的庙号,实际上一开始是太宗,而非所谓的“成祖”。
明世宗在嘉靖十七年9月辛巳,将朱棣的谥号由:“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同时,把庙号由“太宗”也改成了“成祖”。
首先来看谥号改动的两个字,由“体”改为“启”,由“广”改为“肇”。“体”在谥法里的意思是亲近,而“启”则是开始的意思,引申为启发和开导教育之意。由“体”到“启”,则由“亲”至“开”,显然有另创的含义。
而“广”是扩大之意,仅表示在缘由基础上的扩充,然而“肇”则是开端,创始的意思。由“广”到“肇”,月就是由扩大改为始创的含义。、综合起来就是说,朱棣是事创君主,是开创基业的始祖,因而庙号由“宗”而“祖”,讳“太祖”而为大成的“成祖”。
实际上,否定了明太祖,即按朱姓血统嫡长继承来说,明成祖也是另开一血统的君主;而就其事业而言,永乐跟洪武形成了鲜明对比,朱棣“靖难”以“清君侧”的理由是建文帝受奸臣迷惑变更祖制,但明成祖的在国策方面却与朱元璋的方向背道而驰,实施的是“开放政策”,永乐比洪武要开明得多,而朱棣也要比朱元璋自信得多,没有那么疑神疑鬼。
那么,话说回来来 明世宗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不得不提朱厚熜继位时著名的“大礼仪”政治斗争事件。这一***,以朱厚熜的全面获胜而结束,他通过“大礼仪”彻底掌控了朝剧,而这一***的处理结果就是,朱厚熜把老爹兴献王排位抬进了太庙。
朱棣原来的庙号是“太宗”。
只是嘉靖把“太宗”改成“成祖”,目的是空出牌置给嘉靖的父亲。
嘉靖【朱厚熜】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是第八位皇帝正德【朱厚照】的表兄弟,也就是说嘉靖的父亲生前不是皇帝,只是正德驾崩时无后、无兄弟,所以才轮到嘉靖上位。记住这个次数,很重要。
【朱允炆在朱棣上位后不被承认。而明代宗朱祁钰被明英宗朱祁镇否定,之后没人敢给他正名,南明时期才有人出来说话。所以嘉靖算第九位皇帝。】
嘉靖上位后就想追谥他父亲为皇帝,摆进太庙中祭祀,这个没问题,但是嘉靖想让他父亲的牌位放进正殿,与正德的父亲并列。但是按照传统,“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正庙祭祀的7位皇帝已经满了,正德都没资格进正庙祭祀。
按照传统,想要把嘉靖父亲放进正殿,只能否定掉前几个皇帝,把他们的牌位拿走。但是嘉靖父亲生前没当过皇帝,甚至没有一点作为,嘉靖父亲牌位何德何能盖过前面几位皇帝?
嘉靖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同,既然按照传统不行,那就改传统得了,把朱棣提升到成祖,二祖并列,这就空出一个位置,要先给正德。连太宗庙号都能改,再多加一个位置,也不是不能。
就这样,嘉靖把他父亲抬进正庙,而朱棣就成了“成祖”,明朝正庙祭祀也比前朝多了两个牌位。
史称“大礼仪”***。
谢邀,这个问题很有含金量,我们都知道,各朝仅有开国皇帝称“太祖”或“高祖”,二代皇帝贤者称“太宗”,那么为什么朱棣的庙号是“成祖”呢?其实在嘉靖朝以前,朱棣的庙号就是“明太宗”,而嘉靖皇帝为了给“大礼仪”寻求所谓的理论依据,也为了将自己的父亲位列太庙,便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自此明朝“二祖”沿用至今。
大礼仪
嘉靖皇帝是一位十分特别的皇帝,特别在哪里?他这皇帝是捡来的,他的堂兄朱厚照,乃是“大明第一能玩”的皇帝,玩到了忘我的地步,把自己都玩死了还没个儿子。于是杨廷和等重臣,根据《明皇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
然而杨首辅没想到的是,这是他人生中最错误的一次决定,因为这位嘉靖帝,和他堂兄一样,也有个“第一”的称号:“大明第一能战”!嘉靖继位后一心想让生父朱祐杬入太庙,来显示自己皇位正统。因此发动了著名的“大礼仪”***,以其前无古人的战斗力,力战群臣,最终得偿所愿。
宗法制度
这件事情的核心,就是嘉靖皇帝要列自己的生父入太庙。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制规定,天子七庙,即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一般来说,除了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不动(即万世不祧),剩余六个位置一般按照与在任皇帝亲缘关系来排。若出了三昭三穆(昭为父,子为穆)关系后,即移入偏殿供奉。
改庙号
明朝太庙一共列入九位皇帝,按理说都是不能随意动的。于是嘉靖就将朱棣庙号改为“成祖”,这样就与“太祖”一样享有了“不动”的权利,按照礼法,将洪熙皇帝移出,将自己的父亲移入太庙。
这便是朱棣庙号更改的过程,是因为嘉靖帝秉承孝道大于礼法,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顺,可见这真是一位十分倔强可爱的皇帝。
古代皇帝的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明朝在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供奉于太庙正中。那他的庙号怎么会改的了,因为什么缘故?
在我国历代王朝天子七祖,太庙前殿正式供奉七个人,即“一祖二宗四亲”,而到了明朝一直却是九庙,即一直供奉九个人。当太庙人多的时候怎么办?根据中国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亲尽则祧”,意思就是把远亲的合并起来放到太庙后面供奉。《明会典》和《明实录·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四年重修太庙后,寝殿安放的是太祖、太宗(朱棣)、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刚好9个神主。睿宗就是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这是朱厚熜当上皇帝后另外追封的。
嘉靖皇帝朱厚熜为自己父亲上了庙号以后,还想将其祭祀在太庙里面。按当时规矩太庙已满,必须要移出一位来补充祭祀。明太祖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的,而兴献王朱祐杬就更不能了,虽然他不是皇帝,但是自己亲生父亲,按血缘亲疏来说朱棣距离嘉靖帝最远,应该将朱棣移出太庙。嘉靖帝朱厚熜不能这样做,因为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在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又迁都北京。算是有一番大作为。嘉靖帝对于朱棣也是很佩服。所以干脆升朱棣为祖的庙号,这样也可以“万世不祧”了。而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太祖或者高祖,朱棣是不能用的,所以就改为成祖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皇帝历史简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皇帝历史简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