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周朝建国后,为什么还要大力营建东都洛阳?
首先,周朝不是建国。这是个错误概念,我们的朝代更替都不是建国的概念,是天下归一。
建东都就是为了加强对原来商代地区的管理,商代的战略重心是东扩,结果西岐背后捅了一刀。详细的要自己去研究,这样问问不出结果。
因为在周以前千余年,夏商两代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建都,定都洛阳才能显示王朝的正统性,周的根据地在镐京,为了显示正统,必须定都洛阳才能使九洲天下臣服,象征王权的九鼎也置于洛阳明堂,而不敢置于镐京,洛阳成周城是实际上的西周国都。镐京只是保留根据地,所以镐京遗址面积及出土文物远不及洛阳成周城。
《东周列国志》:
(烽火戏诸侯后)却说犬戎自到镐京扰乱一番,识熟了中国的道路,虽则被诸侯驱逐出城,其锋未曾挫折,又自谓劳而无功,心怀怨恨。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岐、丰之地,半为戎有。渐渐逼近镐京,连月烽火不绝。又宫阙自焚烧之后,十不存五,颓墙败栋,光景甚是凄凉。平王一来府库空虚,无力建造宫室;二来怕犬戎早晚入寇,遂萌迁都洛邑之念。
一日,朝罢,谓群臣曰:“昔王祖成王,既定镐京,又营洛邑,此何意也?”群臣齐声奏曰:“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适均,所以成王命召公相宅,周公兴筑,号曰东都,宫室制度,与镐京同。每朝会之年,天子行幸东都,接见诸侯,此乃便民之政也。”平王曰:“今犬戎逼近镐京,祸且不测,朕欲迁都于洛何如?”太宰咺奏曰:“今宫阙焚毁,营建不易,劳民伤财,百姓嗟怨。西戎乘衅而起,何以御之?迁都于洛,实为至便。”两班文武,俱以犬戎为虑,齐声曰:“太宰之言是也。”
周营建东都洛邑是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好的。
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帝辛,历经七世十二帝。 至商纣时,号称聚众百万,空前强大。
周至文王逝世时,号称天下三分,已有其二。
武王即位第二年,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率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准备来一次灭殷的预演。史称“孟津观兵”。
当时号称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然而武王与姜太公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以“诸位不知天命”为由撤兵。
为何?因为武王并没有灭商的绝对把握。当时的殷王朝,仍有强大的力量和支持者。
实际上,武王直到灭纣之后,也不能完全铲除殷王朝的势力,所以不得不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同时安排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霍叔、蔡叔监视武庚。
然而灭殷第二年,武王就驾崩了。武庚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便煽动三监叛乱,东方诸侯群起响应。
唐朝有都城西安,为什么还要建一个东都洛阳?
如果说长安是政治中心的话,那么洛阳就是经济中心,是“副首都”。
在长安之外需要另外设首都,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养不起长安上百万人了。
下面的内容主要来自我发在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为何在唐朝以后西安和洛阳再未成为一线城市?》,有兴趣的可以搜搜。
先秦时代谈起“天府之国”,讲的其实是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当时这里被称为“陆海”,到处都是森林和肥沃的草原,但随着人口增加和环境破坏,关中地区渐渐不能养活本地人口,如唐朝人杜佑分析:“秦朝开郑国渠为关中增加了4万顷田地,汉朝时开白渠又增加了4500顷,关中地区的肥沃由此而致。而到了盛唐时期两渠灌溉的田地只剩下一万顷上下,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历年间,只剩下6200顷。”,也就是说到唐朝中期以后田地比汉朝时减少了86%。
粮食不够,从哪里来呢?从东部来。
本来这也没啥,古代的大城市多是消费性大城市,自己不生产什么产品,基本都靠外地供给,但问题是,把粮食从东部地区运往长安,却有一道拦路虎。
这个拦路虎叫三门峡。
今天提起三门峡大家只知道三门峡水电站,但在秦朝到隋唐的历史上三门峡却一直是全国大难题,因为黄河流到这里后进入了狭窄的峡谷,流速加快,水中布满了巨石和暗礁以及漩涡,非常不利于行船。
古代没有铁路,长期大规模长途运输粮草只能靠水运,而粮船在三门峡一不留神就会撞上去支离破碎,据说每三艘船就会有一艘被撞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分析隋朝营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