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文官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文官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开国官员各级名称?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官职均为加官,没有实际管辖范围,只是用来表明其的功绩与身份。
2、五军都督府
分为前、后、左、右、中5个都督府,各领几省都司。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3、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尚书(正二品)1人;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4、督察院
明朝的统治阶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也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明朝覆灭,共立国276年历十二世,传十六帝。后有南明王朝18年为清所灭。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整个明朝,后来的满清政治制度非常接近此种制度。
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明朝中后期,皇帝们为什么效仿像朱元璋除掉做大的文官集团?
这是明朝政治矛盾运动的特别之处。由于不设宰相,内阁又是集体领导形式,且内阁与宰相比较起来有很大不同,内阁只有参谋、票拟、建议等权力,其它行***都不明显,如发布命令、视察下级、惩戒、督促、评鉴等权力不如宰相明了,所以在行政运行中,皇帝被推至最前沿,没有法定的职位和人力替皇帝分担。况且明朝的皇帝们普遍素质不高,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不足,强大的文官集团就成了皇帝不得不依靠的力量。由于内阁是集体领导,六部是条条领导,各地行省直接对皇帝六科,皇帝被置于国家行政运行的枢纽地位。皇帝为了提高效率、解脱自身,只有不断分权,粗放式领导,才能满足行政效能。中后期又出现了宦官集团,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和文官集团一样,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
文官集团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实践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无论是内阁、六部、皇帝六科、三院,还是地方行省,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和模式,皇帝有旨,按旨意办事,皇帝无旨,按惯例办事,六部、地方行省包括皇帝身边的六科都可以互相告知,万一追查起来还可以相互担责。如果和太监集团相处融洽,同样可以互相通气,互相保护。这种格局的好处是让皇帝省了不少力气,不好的一面是有时候无法撼动。所以明代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态度是,既依赖、依靠它推动行政运行,又感到尾大不掉,碍手碍脚,无法发挥皇帝的威力。
正是有了强大的文官集团做支撑,发挥国家行政职能的兜底保障作用,所以,才有正德皇帝整年整月在皇宫外巡游撒野不当朝;才有嘉靖皇帝整日崇道、炼丹迷信方术,二十年不上朝;才有万历皇帝迷恋女色,深居简出,三十年不上朝,不接见大臣,靠太监传达口令推行朝政;才有隆庆皇帝沉湎于酒色、天启皇帝迷恋于木工房等等特立独行的明代皇帝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文官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文官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