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中的魏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中的魏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晋是唐朝吗?
不是。
魏晋时期是从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及曹家父子***,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东晋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
日本什么时候依附于唐朝,为什么?
早在东汉或更早,日本就成为天朝的附属国,有“汉倭奴国王”金印为证。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卑弥呼(即亲魏倭王)。到唐朝更是派出了大量遣唐使,也是唐朝时倭国改名为日本。
鲜卑的魏和曹魏的魏有什么联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个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是以封号为国号,一个是为宣扬正统而改的国号。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后统一北方,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至于为何会叫“魏”公,是因为邺城所在的郡所为魏郡,以地名为封号,乃是古代分封时的惯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在魏公的基础上,汉献帝又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谥曰武王。死后由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当年十月,魏王曹丕正式取代汉朝,由汉献帝禅位,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这是曹“魏”的由来。
北魏的前身代国为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后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各国纷纷复国自立。386年,代国后裔拓跋珪也宣告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在历史上,曹魏被称为“前魏”,鲜卑拓跋氏建立的魏被称为“后魏”,或者“元魏”,因为“拓跋”这个姓氏在鲜卑人汉化后改成了“元”姓。
在元朝之前,我国历代***的国号几乎都来自于周朝的封国,“魏”也不例外,它出自三晋。这是曹魏与拓跋魏的第一个联系。
曹魏统一了北方,以洛阳为首都;拓跋魏也统一了北方,首都后来也迁到了洛阳,也就是说曹魏和拓跋魏的统治中心相同,这是二者的第二个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多以中原王朝的继承者自居,比如南匈奴人刘渊便以刘邦后人自居,建国号为“汉”。拓跋氏自然不会自称是曹操的后裔,但以“魏”为国号,彰显的同样是其本身的正统所在,这是两个魏国的第三个联系。
事实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这一一脉相承的***最终确实统一了天下。
历史上鲜卑拓跋氏与曹魏唯一的关系是,曹魏册封拓跋氏为鲜卑督,而推翻的晋国司马氏灭亡曹魏,所以以魏为国号,有彰显正统为曹魏复仇的因素!
曹魏与鲜卑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很好,武力征服后厚加优抚,甚至允许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民族混居并学习耕种,为五胡十六国的***埋下隐患!
鲜卑虽然是胡人,但大***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幸免,何况是聚集抱团取暖,实现强大武力的鲜卑集团,先是慕容氏建立诸燕,所以拓跋氏便也效仿建立魏国!
从魏国对门阀世家的拉拢和安抚政策,及后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北魏拓拔氏得到广大汉民族的拥护,才最终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若没有其自身的内乱,很有可能完成全国的统一!
所以,很庆幸由认可倾向于中原文化的鲜卑部统一北方,否则如羯族以人为食,这样的***将对华夏文明是毁灭性的威胁!
答案是,两者没什么关系!(非要从人类学生物学角度扯关系也没办法!)
但他们之间还是发生了关系,就是汉末群雄对付外族都是高手,曹操曾吊打鲜卑!然后鲜卑成了曹魏的附庸
建安二十三年,乌桓反叛曹魏,鲜卑首领轲比能率兵助乌桓。曹操派儿子曹彰北征代郡,大破乌桓鲜卑联军,轲比能逃往塞北,后又向魏国称臣纳贡。
曹魏对鲜卑的政策手段
除武上暴打鲜卑一顿之外外,曹魏还施行各种政策瓦解鲜卑。
1、曹魏对这些鲜卑首领们进行册封,表明双方确立了政治上的所属关系
2、大的鲜卑部族主要通过护乌桓校尉和其他边郡机构分别进行管理。其他鲜卑部众,由郡县官员进行管理。
3、“通市”是维持双方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政策。少数民族能够买东西了的话,自然就不打仗抢你东西了嘛!何必呢!
综述:曹丞相确实威武!
统一鲜卑部族的轲比能
三国的魏国统治西域了吗?那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及?
在两汉三国时代,中原***对西域的介入,与我们今天说的统治是不太一样的,我套用一个现在大家熟悉的名词吧,叫“长臂管辖权”。这要从《禹贡》里去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的统治模式。
第一,两汉三国时期对西域的“长臂管辖权”
在《禹贡》里,以中原为中心,越向外,管理力度越弱。最内圈是“甸服”(天子领地),向外是“侯服”(诸侯的领地),“绥服”(绥靖安抚区,比如少数民族聚居区),“要服”(军事羁縻区),“荒服”(荒芜之地)。
西域相当于“要服”,有点类似唐代的“羁縻都督府”。中原***在西域设有一个办事机构,但并不是直接统治西域诸国,而是起到一个监督、管理的作用。管理级别也有不同,西域都护是级别最高的,次之是西域长史,还有西域校尉。中原***对西域的这种管理统治模式,姑且名之“长臂管辖权”。
第二,魏国继承东汉的政治遗产,对西域拥有管辖权
东汉时代,班超通西域后,设立“西域都护府”。但是班超去世后,西域很快叛乱了,脱离朝廷。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复通西域,朝廷在西域设长史府。班勇通西域之后二十余年,西域诸国接受汉帝国的管理,关系比较融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实际上失去对西域诸国的控制。魏国取代东汉后,公元222年,鄯善、龟兹、于阗诸国遣使向魏奉献,此后复通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应该说,魏国在西域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公元229年,大月氏国王波调遣使向魏奉献,魏明帝封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在司马炎取代魏国之前,公元265年,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还向魏国进献宝马。
第三,西晋代魏后,继承对西域的管辖权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继承对西域的管辖权。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西域戊己校尉马循有十分优异的表现。公元275年时,他击败鲜卑,斩其渠帅;次年,鲜卑阿罗多扰晋,戊己校尉马循领兵出击,斩杀四千余人,俘虏九千余人,阿罗多等恐惧,向晋请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中的魏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中的魏国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