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在历史如何称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在历史如何称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称皇帝为什么?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王,帝称呼,而唐朝开始都是祖、宗称呼,因为“帝”、“王”是谥号,而“祖”,“宗”是庙号。
唐代以后由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开始变得繁杂或过褒,不能体现时人对皇帝的评价,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庙号。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唐朝时,一般官员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是“圣上”、“主上”、“大家”(此为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也可以用。
而“皇上”在唐朝类似于书面用语,不会有人当面如此称呼皇帝的。“万岁”也是百姓在情绪激动时才会脱口而出的,并不是一个常用的称谓。
皇子或公主的话,称呼皇帝时,一般和普通人家一样叫“父亲”、“阿耶”,“父皇”这个词在唐朝也不是一个皇子用来称呼其父的。
唐朝时的尊称与谦称?
给父母长辈写信,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常用的惯用语有“膝下”“膝前”、“尊前”、“尊鉴”等,相当现代汉语“亲爱的”“敬爱的”。“鉴”,古代青铜镜,含有请长辈监察之意。女长辈,多用“懿鉴”、“懿座”等词。“懿”即赞美妇女美德和行为。
对师长和文人,上款“大人”之下,常用“帐下”、“讲帷”、“座右”。“帐”、“帷”、“座右”都是老师讲学的地方。如:“张老师讲帷”、“赵老师函丈”、“座下”“座前”“尊前”都称呼尊长,唯“函丈”仅限于老师。
平辈、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道“先生”、“女士”,视情况而定,称呼下常用“阁下”、“足下”、“台鉴”、“惠鉴”。“台”字为古代的官署名,在书信中表示尊称。“惠”有赐予之意。如:“郭女士惠鉴”、“胡表弟足下”、“李董事长台鉴”。
给晚辈写信,可用“英鉴”、“如面”、“知悉”等,如“乾杰贤侄如面”。“英鉴”是说受信人英俊有为。“如面”、“见字”有见面之意。
谦称,表示谦逊,对自己的亲属的谦称,则分别加上一个“家”或“小”、“舍”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弟弟为“舍弟”,妹妹为“舍妹”。辈分或年龄大于自己的用“家”,小于自己的用“舍”。儿子为:“小儿”,女儿为“小女”,女婿为“小婿”。
在接到对方来信时,对尊长和平辈“恭颂”“拜读”“捧读”“展读”“接阅”等启事语还经常使用,在信封上的惯用语,现在仍有人使用,对尊辈、老师,写“大启”“均启”“展”;平辈之词只用“启”“收启”“亲收”,对晚辈写“收”“亲收”。托人带信用“敬烦吉便带交”、“烦交”等语,落款“托”“拜托”等词。书信写完,要用祝颂语。常见的有“此致布礼”“此致敬礼”,对长辈、教师、上级,用“敬请尊安”、“恭请福安”、“即请金安”、“专颂教安”“敬颂编祺”。对平辈用“顺请近安”、“谨候台安”。对晚辈、小辈用“顺问近安”、“顺问学祺”。“安”。“绥”即平安之意。另外还可根据季节用“春安”、“夏安”、“秋安”、“冬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在历史如何称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在历史如何称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