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三征高句丽的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三征高句丽的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第一次征高句丽,隋炀帝动员了300多万人,其中真正作战的人员大约120万,有30万人攻到了今天的平壤。而这30万人最后只有2700人生还!
此后两次,隋炀帝征伐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后人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关陇的胡人力量随着战争受损严重,内心充满抵抗心理,对隋炀帝充满仇视,不愿出力。
第二,隋炀帝在短短十几年建运河、南巡、征伐高句丽,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人力,不与民休养生息,搞得***人怨。
第三,隋朝征伐高句丽只有政治目标,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文帝、炀帝两朝都以让高句丽“臣服进贡”为目的,这种虚无缥缈的目标没有转化成实际利益,不仅领兵打仗的将领不满,连朝内一开始支持东伐的人也十分不满。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隋炀帝杨不仅没能达到政治目的,还激起了关陇内部的斗争,并因此而亡国。
隋炀帝为什么拼命三征高句丽?
因为隋炀帝深知高句丽对中原王朝有巨大的威胁,为了消除隐患,所以连续发起了三次对高句丽的军事打击。但是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比起内部矛盾,杨广三征高句丽更加是为了杨所谓的“大业”,不管做什么事,总有一种追求旷古绝今的气度——不止要做一般人做不到的,更要做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
这也才是那些想干成不世奇功的君王所想,秦皇汉武的功绩谁不想呢,但这穷兵黩武的行为也恰恰给杨广敲起了丧葬
1. 隋炀帝拼命三征高句丽。
2. 因为高句丽是当时中国的敌对国家,而隋炀帝想要统一中国,因此需要消灭这个敌对国家,同时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3. 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都失败了,这也导致了隋朝的衰落和灭亡。
同时,这次征战也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三征高句丽的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三征高句丽的历史意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