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基本常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基本常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刑律和法规是怎么样的?
唐代法律的总称。主要是《永徽律》,还包括《武德律》、《贞观律》等法典。
《武德律》是唐高祖时以《开皇律》为蓝本所制订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条,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行。
《贞观律》是唐太宗命房玄龄、裴弘献等人根据《武德律》编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条,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行。
《永徽律》是唐高祖命长孙无忌等人根据《武德律》和《贞观律》编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条,篇名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捕亡、断狱等,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
唐朝的主要立法有:
(1)武德时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贞观时期的《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
(3)庸徽时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5)大中时期的《大中刑律统类》。
感谢邀请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其经济,文化,军事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属于前列。所以,对于唐朝的刑律和法规在古代 的各个王朝来说也是十分完整的。
唐朝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律令格式,令指国家对各种规章制度所定的条例,式指各种章程细则,格基本上指皇帝不断以制敕形式颁布的禁令汇编。
唐高祖李渊在大业十四年五月登基之后,就马上命令官员进行唐朝第一步法律的制定,其法律内容主要依据的是隋朝的“开皇律”,然后根据其中不恰当的各个条例进行修改,于武德七年进行颁布,即“武德律”,这是第一部法律
后来,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之后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修改“武德律”中的部分内容成为了“贞观律”,为贞观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之后的唐高宗等皇帝都对法律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且有撰写解释法律的书,让百姓能明白唐朝的各条律令的具体意思,知法才能不犯法
在社会当中,我们判断事情的对错一般会有两种评判的方式,道德和法律,我们先是产生了道德,之后才有的法律,所谓“先入为主”,在法律之中,是蕴含着道德的,所以,在古代封建社会,法律的目的不仅是统治者镇压百姓,维护社会秩序,还在于用铁血手腕去维持道德,在封建社会即维护封建礼教
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定为“十恶”之罪,这种类型的罪犯不能得到赦免
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建立的,所以各项法规都会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封建经济基础服务,保护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谢谢悟空邀请
唐朝的法律不可与现代法律同日而语,现代法律涵盖极广,法律形式多样。以我国为例,法律形式包括: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等。
不仅仅是唐朝,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法律最大的特点,是“刑民不分”、“重刑轻民”。因此,在修订法律时,修刑律成了重点。唐朝的法律形式包括: 律、令、格、式、典。在唐朝时期形成的中华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法系和印度法系,并列成为世界五***系。
夏、商时期法律开始得到发展。战国时,商鞅明确主张 “垂法而治” 。孔子虽主张 “为政以德” ,但同也认为 “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主张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期望 “禁于未然” ,标榜 “刑期于无刑”。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道,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汉武帝后,儒法合流,讲求宽猛相济,刑罚与教化结合成为立法与司法指导方针。唐朝时,法律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中华法系在唐朝逐渐形成,并影响周边国家及东南亚地区。即使朝代更迭,进入宋、元、明、清诸朝,皆不影响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如高丽王朝的法律,沿用唐制。李氏朝鲜时代虽***用大明律,仿《大明会典》 编纂 《朝鲜经国典》、《经国大典》等,其实质仍是沿续中华法系。日本诸藩的法条乃至明治维新后的 《暂行刑律》同样依照中华法系。
唐律分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十二篇名,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各篇以下的,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分则部分。唐律与现代刑法典最大的不同,是将作为实体法的刑法典与作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合为一体。
一、礼法结合
概括起来,就是法律与道德混同。运用到具体上,即凡是与“三纲五常”有关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都转化为对应的法律原则或法律条文。同时,对律文的解释,也以道德评判作为尺度。
二、民刑不分、诸法合体
唐朝的中央机构和对应职官是怎么样的?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过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使隋未被战乱摧残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就是"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盛世"开辟了道路。
史官们认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能够"拨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任用人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职能:掌管诏敕、政令的立案起草。
职能:负责审议中书省的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
职能:行政管理官署,按照具体职责范围分置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个部门设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因为李世民做皇帝前曾经担任过尚书职,以后就不再设此职位,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官。
顺便谈谈唐朝的武职。
元帅一词见巜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曰:"晋作三军,谋元帅。只是意义,并非官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基本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基本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