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杨涟结局,明朝历史杨涟结局如何

kodinid 4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杨涟结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杨涟结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是亡于读书人吗?
  2. “东林六君子”的结局是怎样的?
  3. 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明朝是亡于读书人吗?

明朝很大原因是亡于读书人,明朝文人极为***,似乎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气节,贪腐虚伪。

造就这种原因也并非偶然,朱元璋开国时候,就对文人进行了打压,很多大臣会被在朝堂上打***,侮辱文***格,后来朱棣更是灭了方孝孺十族。你想啊?啥尊严都没了,文人原本就是注重气节脸面的,你把人家都弄到那一步,方孝孺最后的结局,使很多文人认为,应该像胜利者低头,而不是内心坚守的对错是非。

明朝历史杨涟结局,明朝历史杨涟结局如何-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异族入侵时候,文人的信仰早已经被动摇,功利之心大行其道,走到这一步只能怪大明皇帝们作死。

是的,明朝的东林党在明朝前期还是很有血性的,面对阉党,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像杨涟,左光斗,都是很正义的,但是到了后期,这些文人和士绅和地主,商人勾结,代表这部分人利益,明朝后期国家的税负全部压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而正直小冰河时期,各地天灾不断,百姓没有活路,***,而明末内外交困,都需要要钱,有这些文人的阻碍,只能找百姓征税,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征税,导致百姓不堪重负,只能起义,这样又得征税镇压,最后压垮了整个国家。无解

“东林六君子”的结局是怎样的?

所谓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党,它只是一个朋党,政党是有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的,而朋党只是个利益集团,为了某些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排斥异己,争夺权力,朋党成员之间的关系用勾结来形容较为合适。

明朝历史杨涟结局,明朝历史杨涟结局如何-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林党诞生之初还是有正面意义的,仿佛腐朽官场上的一股清流,万历三十二年,东林书院在名仕顾先成等人的修复下,成了当时江南士大夫阶层的聚集地,相当于现在的沙龙、酒吧、茶社之类的,大家聚在一起高谈阔论,针砭时弊,纵谈国政,总的来说这些人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然其中也不乏名落孙山的举子们在此发发牢骚,矛头当然是当权者。


参与东林党讲学活动的大多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他们大多与江南商贾大财团利益相交换,成为他们利益的捍卫者,相当于是这些江南有钱人选出来的议员,在朝廷替他们发声。

因此东林党成员的初衷逐渐变味,沾满铜臭,引导社会风向的理念开始被政治斗争的方式所取代,清流很快就变成了一张虚伪的画皮。

东林党有了财团的支持就开始对抗皇权,万历皇帝想立自己心仪的太子,结果遭到迂腐的东林党人的口诛笔伐,结果万历帝服软了,东林党尝到了政治斗争的甜头,当然也要为他们的金主服务,矿税免了,盐税、茶税减了、减了、减了,反正损失的国家嘛。

明朝历史杨涟结局,明朝历史杨涟结局如何-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阉党诞生后,东林党自然不可避免的与其展开了博弈,在政治斗争中被东林党打压的人士纷纷转向了阉党,从而使阉党势力大增,在政治黑暗的天启年间,阉党大权独揽,***地压制了东林党,特别是魏忠贤的发迹使东林党人遇到了灾星,而天启皇帝又特别信任魏忠贤,使得魏忠贤权倾朝野,他大肆清除异己,逢反必杀,东林党人几乎是全军覆没,其中死得最惨的就是“东林六君子”。


“东林六君子”分别是: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他们大都是在万历年间中的进士,为人也都比较正直,也愿为国分忧,是东林党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尤其痛恨魏忠贤篡权祸国,一心想要铲除他们。

天启年间,杨涟率先发起弹劾魏忠贤24大罪,紧接着左光斗也发起了弹劾魏忠贤的32斩罪,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周朝瑞等人都极力的支持他们,还揭发阉党其他成员的***行径,但天启皇帝只热衷于他的木工活,一心要夺“鲁班奖”,就无暇顾及朝中政事,任由魏忠贤胡来。

魏忠贤也是恼羞成怒,将这些东林党人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对于这带头闹事的六君子,他绝不轻易放过,对他们“五日一审,***受拶、夹、棍等刑,于天启五年惨死”,

六君子被拷打致死后,不允许下葬,尸体就仍在牢房,以致收容之时仅有残骨数根,血衣碎布数片,最令人发指的还是阉党爪牙们将六人的喉骨剔出,送给魏忠贤,最后被太监们化为灰烬,洒在酒里争吞而尽。


阉党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表,东林党则主要是文官代表,二者在封建王朝这盘棋中,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这个平衡虽然不能保证国家兴旺,却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到崇祯年间,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崇祯拿下阉党的那一刻,不是收回朝政大权,而是将朝政大权拱手让给了东林党人,至此,东林党一党独大,此后朝中再无救国危难的名臣,崇祯是个想办实事的皇帝,无奈他发现这其中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就在明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刻,这些东林党人不是为国分忧,而是在为自己找后路,他们投靠李自成,或者投降满清,文人的尊严就不值一分一厘了。实在是悲哀呀。

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您好,我是凤炎忻,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亡国皇帝,最后选择以“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这样惨烈的殉国方式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成全身为一个亡国之君最后的尊严,让人深感惋惜的同时也无比的佩服。

您所问的“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凤炎忻将其理解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吊死?他选择吊死煤山的原因又是什么?当时的他完全可以选择弃城逃跑,可是到最后为什么没有逃?

下面凤炎忻就来具体说一下。

首先,您所说的“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这个预设,其实凤炎忻并不是很赞同。凤炎忻以为,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不算是个盛世明君,但也绝不是个昏庸无能之人。这一点,从他继位之后就选择铲除宦官魏忠贤的做法上就能看得出来,崇祯皇帝还是挺年轻有为的。

虽说崇祯有一些才能,但是明朝最终还是亡在了他的手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切要怪就只能怪他不够***。

崇祯当上皇帝的时候,明朝已经从根本上腐烂了(这和两个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嘉靖和万历有很大关系),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就算是神仙降世,恐怕也拯救不了。所以,崇祯皇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江山一点点的衰落下去,直至消亡。身为一国之君的他,虽然不能作壁上观,但是想要力挽狂澜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崇祯在位后期,大明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内忧外患严重,内有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外有虎视眈眈的清军,明朝的军队早已在屡战屡败之中丧失了战斗力。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浩浩荡荡的逼近北京城在此之前,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要迁都,可是,他虽身为一国之君,但是在这方面好像也做不了主,因为当时朝廷里有很多大臣都反对迁都。更何况,对于崇祯皇帝本人而言,在这个时候迁都对于他的名声影响也不好,所以迁都的事也就只得作罢了。(崇祯心里苦啊!)

等到李自成的大军攻进北京城的时候,再想要逃跑就已经太晚了。更何况,明朝的历代国君素来都特别有骨气,崇祯皇帝当然也不例外,这是遗传问题。当然,崇祯也不想无颜见祖宗啊,这是一个帝王的体面。所以,他不想做俘虏,也不想要给后人留下个胆小懦弱、临阵逃脱的印象,最后他只能选择以“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这样惨烈的殉国方式,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来挽回帝王的尊严、挽回祖宗的颜面、成全自己的名声、奉献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丝情义。

崇祯皇帝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帝的一生是悲摧的一生。他的母亲原本只是一个婢女,被他父亲偶然薄幸生下了他。幼年的朱由检(崇祯帝)很不幸福,五岁时,母亲被他父亲杖毙,他先后由多个庶母抚养。性格内向孤僻,少言寡语。本不该当皇帝的他,由于哥哥明熹宗驾崩,没有子嗣,受遗命于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次年。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即位时的大明王朝已风雨飘,内忧外患。关外满洲人建立后金政权不断地蚕食明朝辽东土地;关内北方大旱,寸草不生,瘟疫流行,尤以陕西山西严重。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激化,发生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内部由于万历、天启两帝多年疏于治国理政,朝纲混乱,阉党把持朝政。

但崇祯帝可是明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即位后,生活俭朴,勤于政务。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又将魏忠贤及阉党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东的重任。

史书记载,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简单的讲,就是说崇祯帝志大才疏,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生性多疑,缺乏生杀决断的魄力,却又刚愎自用,滥杀无辜。错杀袁崇焕,注定对后金策略的失败。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大臣们离心离德,崇祯帝已然孤家寡人。当起义军攻入皇城时,他亲自擂鼓却唤不来一个大臣。走投无路的崇祯帝只能上了煤山(今景山公园),自挂东南枝,做亡国之君了。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指教。

都说明亡于万历,其实我认为不然!明朝在崇祯手中其实还有救,至少在黄台吉打右勾拳入塞之前都还有办法可想。

首先,崇祯帝在即位之初就用错了东林党人,这帮清流惯于党争,为了反对而反对,所谓“清流”,出身大多是江南豪商巨户,为商人背书,以至商税几等于无,只有加了“辽饷”又“练饷”盘剥于农民。而晋商集团则纯粹是卖国商人,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不是它们给建奴、蒙古输血,野猪皮奴儿哈赤、黄台吉父子难成大患。而为了省钱裁撤驿站驿卒更是逼反了李自成等人。

其二,用错了袁崇焕,崇祯即位之初,辽事还有可为,后金建奴虽然为患,但不至于***。用上了志大才疏的小袁同志,先是杀了毛文龙,后金西顾无虑;再而与后金蒙古互通资敌,让其度过荒年;身为蓟辽总督,对后金的右勾拳入塞行动没有警觉,边墙几不设防,被黄台吉兵临京师。(看过《窃明》的人都有同感,作者绝对是明史专家而非砖家)

其三,剿匪用错了人,即位之初用了个杨鹤做三边总督,此人只会抚抚抚,向朝廷要钱,是个甩锅高手。在他手中放跑的农民军头子不少。还有一个陈奇瑜,车厢峡本是必胜之局,却让李自成、张献忠等逃之忽也。

其四,崇祯自身原因,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在位十几年换了十九个首辅,弄死了七个兵部尚书,弄得百官***自危,怎么办事?而且死要面子活受罪,什么都要等臣下说出来再装勉为其难的同意,本来李自成进军北京迁都南京挺好的事,非要死扛着等百官说,优柔寡断,失去了给明朝续命的最后机会,这也许就是自己玩死了自己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杨涟结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杨涟结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崇祯 明朝 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