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越窑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越窑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越窑的特点?
特点如下: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越窑-越窑与邢窑区别?越窑与邢窑区别?
越窑:
就是指吴越土地上的陶瓷窑,多指宁绍地区的陶瓷窑。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会稽郡改为越州。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
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也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瓷器,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北宋后期衰落,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烧、成熟、稳定、鼎盛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邢窑:
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
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由于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历史,形成了“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
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造型上,虽然他们都是浅式敞口,底为玉壁底,而邢窑口沿只是凸起一道较细的边沿,没有将口翻折过来,所以邢窑不见有宽边和留孔现象(但到宋代中期,邢窑的工匠师傅反过来又学习定窑的工艺,也有将口沿翻折过来的,但较少)。而定窑碗的口边沿有多种变化,有的在成型时将口沿翻折过来再沾合,形成唇口的宽边,因而中间有空隙,随着卷边的宽窄往往留有大小不同的圆孔。
宋代越窑和邢窑怎么称呼?
我国宋代邢窑出白釉瓷、越窑出青釉瓷,所以有“南青北白”之称。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市上林湖、上虞区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商周战国秦汉六朝等朝以来,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越州窑瓷器的鉴别?
早期越窑釉色为淡青(蛋清)色和灰青,主要为唐代以前。唐代多黄釉,后逐渐减少,晚唐时出现了“秘色”。北宋多青釉,少量釉色略微偏青灰色也有部分为青***。越瓷釉水清亮,釉层透明,光泽度好。
文饰
早期越窑不太注重花纹装饰,多雕、镂空和堆塑为主,少量***用简单的纹饰做局部装饰,如西晋时期的动物造型器、罐、盂类和一些殉葬用冥器,大量作堆塑设计。唐代多***用素面,加刻瓜楞的手法表现器物的线条美,同时部分器物局部也使用花纹装饰,少量陈设器在釉下加绘褐彩,如“连座兽足香熏”。五代逐渐使用刻花、划花、雕花、印花等技法做大面积花纹装饰,如五代时期的“蟠龙罂”龙纹占据罐体全身,***用雕、刻、划等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
胎质
越窑胎体多数偏厚重,质地坚致,胎色多为青灰色和灰白色。早期由于炼泥工艺还不成熟,胎泥中含有沙砾,烧成后凸于器表,造成不光洁,有气孔和分层现象。到唐代中期,炼泥工艺的改进完善,这一现象才得到了改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越窑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越窑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