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时边塞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时边塞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王昌龄出塞的故事?
在唐朝后期,边境经常发生战乱,一些周边的少数民族经常挑衅,发动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便写了《出塞》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明自己捍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
《出塞》是王昌龄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创作的。作为一名边塞将领,王昌龄通过这两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守边战士的威猛善战,更是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战争的感悟以及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表现出一种苍茫、空渺、悲凉的历史感,并且为下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塑造出开阔的空间和渺远的时间,正是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一代又一代的征人戍士献出生命、抛洒热血在这片明月照着的边关上。这就具有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感。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边塞诗是否独属于盛唐的文学?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的文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读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我肯定的说,边塞诗属于盛唐的文学,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
非常遗憾的是,后世由于𠍾武修文的风气,边塞诗成为古代史上中国尚武精神的绝响!
秦汉以来,中国的正北方、东北方、西北方,承受着游牧民族的向南压迫,到了初唐时,情况并未发生变化,其中西北吐谷浑的战争尤其严重。
李世民于是在边境设都护府,增强边关的军事力量。许多诗人就来到这里,甚至长期居住边塞。这里是保卫祖国的前哨,边塞的雄浑风光和特有的生活习惯是吸引诗人前往去歌唱的价值和魅力。
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盛唐时期,边塞诗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题材。据唐代史料记载:“唐代的诗人,无论你出名或不出名,至少有一首以上的边塞诗。而从朝庭***到军队将领,下到贩夫走卒,都会作一、二首关于民族斗争的诗文。”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唐朝的经济发展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强大经济力量,国防力量的震摄力,给世人最强烈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值得骄傲,一个强大无比的时代。大唐的军人们从心底渴望冲锋陷阵,上前线杀敌。不是边塞诗人的李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军中诗人怀一腔热血,为正义,为保卫家园驰骋沙场,他们对战争的描写,更多的是挥洒时代的***和自信。比较典型的是:高适的《燕歌行》。我们知道,高适是典型的军旅边塞诗人,他与李白不和,与杜甫却亲如兄弟,即使自己做了官,也帮衬老杜在浣花溪畔修起了茅草房。
他的巜燕歌行》也是边塞诗的名作之一,摘引后几句:“.....杀气三时作阵营,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为国御敌,哪计辛勤。这是革命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时边塞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时边塞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