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为什么短命?
五胡乱华后,杨坚逼自己的外甥周静帝让位,建立隋朝,史称为隋文帝。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混乱局面,国家经济发展,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了700多万,达到了农耕文明的巅峰。可是为什么传到杨广手里,如此强盛的帝国,仅仅38年就如流星般消逝了呢?
现在挖河清淤可以运用大型机械,1000多年前,这可是一项大型工程,全部需要人挖肩挑,难度可想而知。
据唐韩偓写的《开河记》记载,隋炀帝为了开凿大运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男丁都要服役,征发了360万人。还从五家抽一人,保障民工的伙食。杨广安排五万大汉作为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东自荥阳,北到河阳,一眼望去,全是载死人的运尸车,恐怖万状。
在老爹杨坚努力下,隋朝人口达到空前了700多万(唐朝贞观之治时人口也没有这么多),可是败家子杨广就给虐死250万。老百姓无法生活,各地起义军烽烟四起,隋朝风雨飘摇。
杨广是个特别自负自私的人,其实他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没当皇帝之前,到处征战立下不少战功,深得杨坚信任。
继承皇位后,他不等大运河完工,就乘坐着特制的龙船,带领文武大臣,随行船队几千艘浩浩荡荡巡游江南。船队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声闻好几里,500里内的州县都要供应食物、特产,杨广一路游山玩水。
杨广这一路走下来,再加上当地官员的趁机加码,老百姓就像遭受了蝗灾一样,生活难以维系。
杨广疑心很重,各地农民起义,大臣们也心怀鬼胎,不少大臣的子女甚至加入了起义军。助其登上皇位的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带头反叛,各大家族也在观望,杨广也深感危机四伏。
不作不死。杨广就是那个作死的人。继位初期,改革议事规则,完善三省六部体系,创新科举制度,让一些平民有了出头之日。看着国家经济发展,他逐渐膨胀,根本不把各地的起义放在心上,也根本不顾百姓死活,三次巡游江南,只顾自己吃喝玩乐。
在开挖运河的同时,他三次远征辽东,劳师远征,大量青壮年牺牲在寒冷之地,征收的赋税越来越多,百姓无法生活,纷纷加入了起义军。
说点不一样的隋朝二世为何亡国。
隋炀帝其实有三个谥号,杨广的孙子越王杨侗追谥号为“明皇帝”,通俗的称呼应该为“隋明帝”;李渊给杨广追谥号为“炀皇帝”,统称为“隋炀帝”;窦建德给杨广追谥号为“闵皇帝”,通俗称谓为“隋闵帝”。李渊建立唐朝,自然大多数人称杨广为“隋炀帝”了,其他谥号自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历史往往由后世王朝来写,杨广被杀亡国了,自然可以随便扣屎盆子了,将他的历史功绩淡化、抹杀,所以才有了现在很多人心目中“隋炀帝”不堪的形象。(清代木刻画《隋炀帝下江南》)
其实杨广执政时期,最让人诟病的是三征高句丽、开掘大运河、修筑北方长城等大型国家工程,其实这也是造福后世的大事,不过杨广太操切了一些。
为何三征高句丽的新解释?
杨坚、杨广父子出身于关陇集团,得以建立隋朝也依赖这一集团,不过太依赖这一集团对国家的发展十分不利,但是又不能急于摆脱关陇集团,杨广的政策和行为操切了。
杨广继位之后,长期巡行南方江淮地区,驻扎地也大都在洛阳,关陇集团的大本营长安显得冷落了很多。东都洛阳还是东都洛阳让关陇贵族们头疼不已,这难道是隋炀帝要逐渐抛弃了关陇集团了吗?起码关陇集团的贵族们是这样想的,离开了发家之地总归心里非常不踏实!
对于劳民伤财的三征高句丽众说纷纭,其实最本质的出发点要从杨广的角度出发。高句丽是居于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这个小国家两面三刀,一面向东北侵占,一面和突厥联合,随时扩大自己的疆域。(隋朝的北方、西北方局势图)
再者,杨广对河东地区、山东地区的豪门也非常不放心,河东地区的割据势力尉迟迥投降的最晚,而杨广继位之后,他的弟弟汉王杨凉在并州造反,不承认杨广的合法地位,费了一番功夫最终才平息了叛乱。
杨广对河东、山东地区不放心,高句丽不放心,怕他们和强大的突厥联合对隋朝造成威胁,于是就有了一石三鸟的三征高句丽。
征召河东、山东地区的兵力和民众,攻打高句丽,疲惫山东、河东地区的势力,同时也是敲打削弱高句丽,使得两者不能和突厥形成一个联合体,从而威胁隋朝的安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