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酒杯历史知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唐朝酒杯历史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宋执壶底足特征?
执壶又称注壶或偏提。瓷制酒具。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基本特征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置一个流口和腹部之间安一个柄。
唐中期的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五代时壶流与柄加长。宋代器身变得瘦长,以瓜棱形为常见,部分制品常配有温碗。
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窑口均大量烧造。
元明时期,以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器为多,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7头文字提梁壶茶具套装提梁壶是壶式之一。以器肩部安提梁而名。创烧于宋代耀州窑。小口,圆腹,三兽足,肩部安流和半月形提梁。
明代以隆庆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产品为著,而万历时的提梁壶,壶流弯曲度大,壶身多作瓜棱形。清代继续烧造。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是什么意思?
酒杯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全句为“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莫使金樽空对月”意为不要让美酒空着杯子对着月亮浪费。这一句的意思是,珍惜当前的美好时光和***,不要浪费和虚度,要努力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后来,这句话也被引申为珍惜机遇,抓住当下,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的意思:不要让***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出处:《将进酒》唐 李白
《将进酒》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唐子桢八角母子杯?
回答如下:唐子桢八角母子杯是一种中国古代青铜器,形状为八角形,高约11.5厘米。杯身分为母杯和子杯,母杯上有一对兽面耳,边缘饰有云雷纹和鸟纹,杯底刻有“大唐子桢造”四字款。
子杯上下同形,也有兽面耳和纹饰,杯底同样刻有“***子桢造”四字款。这种杯子是唐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葡萄美酒夜(月)光杯是什么杯子?
是指用夜光杯喝葡萄酒。
葡萄酒从汉代传入中国,到唐朝是已经相当盛行了。
葡萄酒颜色如血,特别是在发着温凉光泽的夜光杯中,更有体现那种似血的特质。
所以古人喝葡萄酒喜欢用夜光杯,特别是那些将军豪士,喝葡萄酒也那种饮血的霸气在。
这首诗起篇用葡萄酒做开头,也就是交代自己是饮血疆场的将军,有那种霸气在。
唐朝贵族“三大享受”: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他们奇在何处?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唐代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旧唐书·南蛮传》曰:"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大多来自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这些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俑多***上身,下着羊皮短裤。在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作"昆仑奴,新罗婢"。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唐代黑人来到中国,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尼格里托人种。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只奴"。一般认为"僧只"是马来群岛和唐朝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只"即"Zangi",即桑给巴尔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论述甚详。非洲黑奴是***国家掳掠贩卖得到的,然后作为"贡人"或奴隶流入唐朝社会。孙机在《唐俑中的昆仑与僧只》中,将近年来出土的唐代昆仑奴俑加以考证,分为了来自南海诸国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僧只奴,如裴家小娘子(裴行俭的后人)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只奴。但唐代人不会去分辨黑奴的来源,在唐代人眼中,一切皮肤黑或者较黑的人都是昆仑儿。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新罗婢”,顾名思义就是来自新罗这个地方的奴婢。在唐朝初期,朝鲜半岛上本有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高句丽、百济。在唐高宗时期,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消灭了百济,随后又联合唐朝消灭了高句丽,最终新罗也统一朝鲜半岛。但对一些新罗人来说,这并非完全是个和平的好年代。在当时,面对兵强马壮、经济实力雄厚、国力空前强盛的唐朝,新罗统治者也意识到了同唐朝交好以及学习唐朝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那时,唐朝与新罗之间人口往来频繁。早年间,就有一部分新罗人是因为朝鲜半岛常年战乱,被逼无奈外出谋生,最终流落到了唐土,成为了一名奴仆;也有史料记载:“应有海賊,掠新罗良口,将到当管登莱州界,卖为奴婢者。”由此看出,也一部分新罗婢是被海盗贩卖,被迫来到了长安。新罗这个地方的女子长相偏柔美,楚楚可怜的性格十分惹人爱。新罗婢温顺乖巧的性格,与她们自幼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深受中华儒家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她们也养成了乖巧听话、勤劳能干的古代女子模范性格。在“三宝”之中,昆仑奴因为体格硕大、身材雄伟、皮肤黝黑而被称为昆仑奴,也正因如此,他们从事的都是比较辛苦的体力活。跟昆仑奴有所不同的是,新罗婢是经过专业的人悉心***的,相对于昆仑奴来说文化程度较高。新罗婢大多都是身材姣好、肤白貌美的妙龄女子,又有专业的训练加持,自然而然受到了上层社会人群的追捧。但尽管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新罗婢还是无法摆脱奴婢的低下地位。在当时,绝大多数新罗婢过得是比较凄惨的,做着白天为婢晚上为奴的工作。而且尽管如此,身处异乡的孤寂感更是紧紧围绕着她们。尽管长相与唐人相差无几,但一口浓重的口音还是能让人立刻就听出是外乡人,让她们与唐朝本土人民的待遇还是有区别的。新罗婢在常年的飘荡中,也学会了不少才艺。她们可能是自家主人要求练习的,也可能是她们意识到有才艺傍身或多或少能改变她们的命运,能歌善舞使得她们时常能在主人的宴席上露脸。如果她们的表演迎来观众席的热烈掌声,这无疑就是在给自家的主人长了脸面,她们也能够因此得到自家主人的赏赐与喜爱。在表演后,新罗婢还会劝酒助兴,这也是她们展现个人魅力的大好机会,她们端着金光闪闪的酒杯代主人向客人敬酒,如果能够得到哪位来宾的赏识,便可以脱离为奴为婢的苦海了。风靡一时的新罗婢,在当时也留下了许多故事。“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崔郊所做《赠婢》,写的正是他和新罗婢的情话。在《云溪友议》中记载到,在唐朝元和年间,饱读诗书的秀才崔郊曾住在姑母家,姑母家里有一位长相十分秀丽的婢女,在照顾崔郊的日子里,婢女与崔郊互相有爱慕之情,但后来婢女却被崔郊的姑母卖给了显贵于頔。崔郊在知道后竟然茶饭不思,脑海里都是曾经与婢女相处的快乐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婢女外出遇到了崔郊,崔郊不禁回想起这些日子来对婢女的思念,心中不甚百感交集,因而写下了这首《赠婢》。后来显贵于頔读到这首诗,破天荒地同意让崔郊将婢女领回家,这段故事后来也传为诗坛佳话。新罗婢在历史的舞台上,曾随着唐代中期君主修改奴隶制而逐渐淡出。直到宋朝,因为朝廷颁布明令禁止本国人员为奴为婢,新罗婢才再度登上历史的舞台,不过因为那时候的新罗已经被高丽取代了,因此后来宋朝人民都称为她们为高丽姬。尽管新罗婢给我们的只是熙熙攘攘的碎片记载,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这个温顺乖巧、能歌善舞的群体。不可否认的是,新罗婢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唐朝与新罗之间得到了交流建立纽带,新罗女性在唐朝与新罗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两国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的作用。新罗通过学习模范唐朝制度,制订了关于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制度,对新罗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的纽带多是经过新罗婢来完成。尽管新罗婢在唐朝从事着较为卑微的工作,地位相对较为低下,但我们也要肯定她们为两国经济往来以及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菩萨蛮: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酒杯历史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酒杯历史知识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