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上的雁门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上的雁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是哪个州?
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是如今的山西朔州。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张辽是雁门马邑人。
朔州市,是我国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晋蒙交界区域,介于东经111°53'~113°34',北纬39°05'~40°17'之间,全市总面积1.06万平方千米。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截至2021年末,朔州市常住人口159.03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59.26万人,城镇化率为62.74%。
历史上真实的代州古城?
代州古城也就是广武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已经成为要塞,为防御入侵之敌,保卫疆土,在勾注塞太和岭南口筑城作为屏障;古城北靠勾注雁门之险,南依滹沱之水,东西南北皆为交通要道,古城环周约二十华里,南北约五华里,东西约四华里,高达七公尺,厚达三十公尺。是中国古代北境边关重镇,重要的军事防御和商贸交流中心。
隋朝的并洲是今什么地方?
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
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宋太平兴国四年(***9年)置并州于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城区),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雁门关的重要性?
1.阻隔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略中原王朝。而雁门关所处的地段正好可以阻隔蒙古、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进攻,为中原王朝提供了重要的防线。
2.保护了中原王朝的稳定雁门关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通过控制这个关隘,中原王朝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控制了通向北方的交通要道由于雁门关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是连接两个区域最主要的通道之一。掌握了雁门关,就可以有效地控制通向北方的交通要道,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4.为南征北战提供了便利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经常要进行南征北战的军事行动。而雁门关作为中原王朝与北方边境的重要据点,对于这些军事行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地理位置上,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南通晋中重镇太原,西边唯一的一条古道连接着蒙古高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防守的角度来说,雁门关也是易守不易攻的天然险关,雁门关是山西吕梁山脉向晋东北的延申,东与衡山相连,海拔1500米以上的群山,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大同与新丁两个盆地,群山峻岭之间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雁门古道穿雁门关而过。唐书《地理置》这样描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之关,位立西晋关,一曰雁门关。”
再者从预警的角度来看,在明朝,雁门关的关城处在两流域支流所形成的小河骨最近处且周围山上有百草口长城配合,山阴有广武堡警戒,山阳又有代州城接应,即难以攻取,更利于久守,又便于预警,所以说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上的雁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上的雁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