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出国留学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出国留学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留学路为什么叫留学路?
您可能想象不到,这条胡同明朝时称牛血胡同,据说就是因为宰牛太多血流成河而得名。清朝时沿用牛血胡同,一直到民国时期,因为这个地名过于血腥,才谐音改为“留学路”,其实和出国留学没有关系。
历史中的朝鲜面对大明王朝和大清王朝,是如何选择文化认同的?
朝鲜往往以“小中华”自居,一直以来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更倾向于明朝对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朝鲜与中国一衣带水。自唐朝之时,朝鲜半岛上三国之一的新罗便向唐朝称臣,并多次派遣唐使赴中国学习。
辽宋夏金元时期,朝鲜当时主要为高丽王朝,一直与中国延续宗藩关系。明朝建立后,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赐“朝鲜”国号,至此才有了“朝鲜”这一称谓,并与中国一直保持宗藩关系。
(朱元璋像)
直至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开始逐渐向朝鲜渗透,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以上所述的便是朝鲜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朝鲜自明太祖时期至1910年这长达近600年的时间里,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明朝也曾多次出兵,协助朝鲜打败日本的侵略。可以说中朝之间关系十分紧密。
明初,为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已然与明朝建立关系,此后,随着李成桂势力的崛起,发动兵变,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封李成桂为国王,并赐国号朝鲜。朝鲜向明朝称臣纳贡。朝鲜在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后,一直奉明朝为宗主,在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实行密切往来,包括朝贡、向明朝派遣留学生、明朝开科取士之时,也曾录取朝鲜人士。
(朝鲜使臣朝贡图)
朝鲜认同的是儒家文化,包括现在的韩国,依旧以东方礼仪之邦自称。明朝儒家文化发达,和朝鲜交流也比较多,甚至科考的时候出现朝鲜考生。但,他们从来没有认同满清!成为清的附属国,是因为真心打不过,大明爸爸也不给力,却从来没有认同过清。他们的官员穿着明朝的官服,朝鲜王同样穿着明朝的亲王服饰,即使到北京朝贡,也穿着明朝服饰。要说忠心,当时的朝鲜人做的真不错,崇祯的年号用了两百多年,直到他们被日本侵略!可比当时的中国儒家士人有骨气多了!
大明对于朝鲜就如家中的大哥,是从心底的亲近,大清之于朝鲜就如家有恶邻,虽惧却又不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民族认同感;一直以来朝鲜都以中原王朝的番属国形象而立,虽也不时发生战争,但总的来说朝鲜对中原王朝都是仰视的,这从他们对中原王朝的称呼"上朝、天朝、上国、宗主国"中可见一斑,但需要注意的是朝鲜只认可汉人政权,对蒙元、满清***他们是排斥的,特别是对满清,朝鲜上下是鄙视的,总有种面对野蛮人的即视感,他们在底下叫清帝“胡皇”,称清朝的使者为“虏使”。
二、文化的归属感;朝鲜以儒家思想立国,而儒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中国,每个朝代朝鲜使臣进供回去时都会带走很多的书籍,历史上有很多朝鲜的读书人都会到中原求学,甚至留在中原为官,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极大的加强了朝鲜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
三、明、清两朝对朝鲜的恩和怨;朝鲜跟明朝是以和平的方式建立宗藩关系的。朱元璋称帝后朝鲜使者前来进供,朱元璋即赐了朝鲜这个名字。到了明朝中后期,日本入侵朝鲜,大军直入平壤,朝鲜军队溃败,如果不是明朝出兵,朝鲜就会被日本占领。在朝鲜看来明朝于朝鲜有救国之恩。反观满清,在前期满族人两次入寇朝鲜,在朝鲜大肆掠夺,走之前还把别人洗劫一空,把别人的百姓掠夺过去充军和奴役,差点灭了朝鲜,朝鲜称之为丁卯胡乱和丙辰胡乱。朝鲜因为清军的入侵恨透了清朝,到了满清后期日本再次入侵朝鲜时清军前去救援,却大败而回,朝鲜因此灭国。
最后借《行在杂录》中的一段话:‘然而不谓上国者,何也?非中华也。”来结束吧。
明朝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机构?
《明史·选举志》说:“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这里的国学指的就是国子监。国子监的前身是国子学,是明朝培养官僚的重要机构。通俗的说,国子监相当于国立大学,是明朝最高级的学府。
国子监设有祭酒、博士、典簿、助教、学正、学录等官职,其中祭酒是正官,负责国子监的一切事物。祭酒和其他同僚,是长官与属僚的关系,但是,祭酒并没有聘任教员的权力,所有的教员都由吏部委派。
既然是学校,自然就有学生。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官生,一类是民生。官生是由皇帝特恩,指派分配的,民生由各地地方官保送的。其中官生又可分为两等,一等是品官子弟,一等是土司子弟和海外学生(相当于留学生)。民生也可分成两类,分别是贡监和举监。根据惯例,地方官有向朝廷贡“士”的义务,贡监则来自地方的举荐。举监是举人入监的意思,洪武初年朝廷选拔年少举人入国子监读书。
监生入学后,还必须再经过一次编级考试,然后分级肄业。在功课方面,监生除了要读四书五经外,还要读《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御制大诰》。《大诰》是明太祖自己撰写的,主要是列举他所杀之人的罪状,以警戒人民,让人民安分守己、纳租服役等训话。
为了培养监生服从朝廷的性格,国子监绝对禁止监生批评时政和结社。一经发现,将予以严惩。对待国子监的教官,朝廷也是严刑约束,稍有逾矩,便可能遭来杀身之祸。据统计,明太祖时期三十多年的历任祭酒,只有一个善终在任上,其他的不是得罪,便是被杀。因此,国子监可以说既是学校,也是监狱、刑场。其目的在于培养绝对服从、奴性的官僚。
文/纳兰谈史
明朝建国定号后,作为一个新朝的专制统治帝王,单单拥有一个国家形式而没有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是不足以支撑皇权的稳固,而打造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朱元璋源于义军队伍,在一统天下后,手下最不缺乏的就是精兵猛将,但如果是要让他安排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大小官僚,这就让朱元璋头疼了。
从部院到省州县,官僚队伍至少有十万人左右的缺口,去哪里找到既有行政能力而且还能牢牢受他掌控的大批文人呢? 愁眉苦脸的朱元璋试图在史书中寻找难题的答案,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朱元璋气的扔下了史书,下定决心咱自己来创造人才,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明国子监便产生了。
朱皇帝那么自信的君王,他下定决心要搞的事情,吏部势必要高规格高效率的去执行。从明初国子监的教员到学生那都是各地千挑万选的人才,不惜一切代价旨在打造新朝的精英官僚教育。其中民生所占的比例最多,来源于各地方保送到府、州、县的生员,其官僚教育的培训方法也堪称残酷。
在学习的知识内容方面,朱元璋亲自选定教材,在四书五经和《大明律》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所写的《大浩》,并对那些古代圣贤亵渎君***威的地方进行了大范围删改,并给学生布置繁重的背写作业,完不成的人总免不了一顿毒打。
都知道朱元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官员的监视手段,这源于他手下有着一支恐怖的锦衣卫。对于国子监里的这群学生他也进行着监视,不过这次不是借助锦衣卫来实行监控了。
管制国子监的一举一动本无可厚非,但是连同性同学之间的交流都要被限制,甚至不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吐槽,包括学生对食堂饭菜好不好吃都不能评判这就有点过分了。违反的人轻则杖刑,重则发配边疆或被逼死,这就把人才培养成为了毫无思想且绝对服从的行尸走肉,而这恰恰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人才培养状态。
学生们在这样压抑的学习环境下,心中少不了积怨,于是便有监生提出了***,其下场也可想而知,最终反而成为了朱元璋杀一儆百的教育案例。 虽然明初的国子监统治管理异常残酷,学生们对统治者是又敬又怕又怨,但是相对来讲他们后来的待遇还是不错的,由于开国之初官吏紧缺,国子监的高材生们大都补充进了明朝官僚体系,成为新巩固***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讲,国子监就是类似于科举制一样,为帝国培养官僚队伍的地方,是维系皇权统治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明史》、《大明礼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出国留学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出国留学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