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大旱历史记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大旱历史记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特庸大旱桥来历?
特庸大旱桥是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一座古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传说在建桥时,当地连年旱灾,施工多次遭遇困难,直到有一位名为特庸的喜德人主动献出自己的女儿为桥梁祭品,才成功建成此桥。因此,这座桥得名为特庸大旱桥,也被称为“人祭桥”。这个传说渗透着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痕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和桥梁建设的重视。如今,特庸大旱桥已成为喜德县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河南两次饥荒是哪两年?
一、明朝崇祯大旱
历史上旱灾最严重的就是河南省,发生在明朝崇祯年间的河南特大旱灾,被称为5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明朝的灭亡与河南的旱灾不无关系,当时,由于旱灾河南各地百姓起义不断,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这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虽然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但是旱灾的中区区域却在河南,而且旱灾长达7年之久,由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二、1942大饥荒
河南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最为著名的1942年大饥荒、大旱灾。1942年旱灾 300万人死亡 旱灾之后蝗灾,庄稼全无,豫东、以及豫中偏南、驻马店、西平等更加严重。300万死亡也是预估出来,饿死的人口相当于蒙古国的总人口,不得不说是河南之痛,中国近代之痛。
明末社会状况概括?
晚明每况愈下,明末是病入膏肓。经济方面,甘陕河南大旱,赤地千里,流民作乱,灾区赋税全无,尤需外省赈济,兼募兵平乱。而外省又岂有余粮,盘剥之下又生新变,于是南七北六十三省,朝廷能收赋税者不过东南三四省,恰如杯水车薪。
军事方面。辽东屡战屡败,所谓关宁铁骑,蜕变为容克地主,只堪勉强自保,无力纵横郊野。中原自孙传庭战死之后,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野战军也告覆灭。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举国上下己无可用之兵,其败亡之惨烈,亘古末见。
所以说,糜烂到这个程度,别说是崇祯,就是洪武再世,恐怕也束手无策了。
崇祯年间的气候大旱,是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著名气象学家张德二女士在其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曾对明末,尤其是崇祯年间的气象变异情况有过详细的记载。比如1635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1640“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1641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1643年“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等等。
(明末大旱图景)
以上只是我随意摘取的一些内容。实际上,从1600年开始,到明末农民起义大爆发,就从来没有风调雨顺过。崇祯是1627年到1644年期间当皇帝的,也就是说,他当皇帝的时间里,老天爷一直在和他作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科学家研究,是由于太阳黑子的活动,那时候全球处于小冰期气候时期。也因此,很多人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气候异常的原因。
但是,纵观中国公元后第二个1000年的历史,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实际上已经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低温期。第一个低温期处在12世纪,从经历400年的温暖转为急剧变冷。第二个低温期出现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的上半叶。第三次低温期出现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第四低温期出现在17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崇祯统治时期。第五个低温期处在19世纪的中后期。
我们分析一下上面几个低温期,第一个低温期大致在南宋时期。第二、第三个低温期在明朝的早期和中期。而事实上,这三个低温期虽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但是,社会都是比较稳定的,并没有造成明末那样的惨象及天下大乱。
从这个意义来说,崇祯年间的气候异常,并不是造成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并促成明朝灭亡的根本愿意。
(崇祯***配图)
当然是原因之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灭亡不少都和这些天灾有关,比如朱元璋年轻时家人就饿死许多,明末同理,没这些天然因素,西北农民军怎么会爆发?
不过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中国古代基本都有赈灾项目,闹旱灾靠赈灾能够暂时缓和矛盾。
归根结底是明末整个国家机器出了问题:萨尔浒时,明朝十二万人征讨努尔哈赤,有记载说有的辽东士兵军服连袖子都没有(想想东北那天气),都让李成梁当年给剥削干净了。辽东一直是明朝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这里都搞成这样,别的更不用说。
所以明朝发生了什么:国库空虚,士兵贫苦。国库空虚有道理,因为明朝税收不算高,而且也不尽合理,但明朝税收虽不高,军费开支还是在,比重不低,为什么士兵那么惨?自然是全便宜中间那帮孙子了,所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士兵穷,国家拨款,士兵拿不到钱,国家继续拨款,士兵还是拿不到钱……除了关宁军这样少量被严格管控的,大部分士兵的日子可以说无比艰难,到最后国家钱花了个精光,士兵水平提升还是很有限,这才是明末军队战斗力有限的根本原因。
而且明朝过高的军费也限制了朝廷的***机构,明朝在赈灾这块本来就做的不算出色,加上后来越来越穷,当兵的都没饭吃,灾民也没指望了,灾民没饭吃,就想造反,造反就要派没吃饱的当兵的去镇压,一次赢了,两次赢了,灾民永远没饭吃,只会此起彼伏地造反,士兵永远没饭吃,要么跟着造反,要么饿着镇压士兵,久而久之,就会被灾民打倒……
所以说旱灾是压垮骆驼的稻草之一,但不是致命稻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大旱历史记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大旱历史记载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