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明清士大夫阶层

kodinid 1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清朝晚期的“清流党”主要成员有哪些?
  2. 假如明朝每个皇帝都有像康熙、雍正那样的铁腕手段,明朝能否解决党争问题?
  3. 为什么有人说大明亡于东林党的江浙文人?

清朝晚期的“清流党”主要成员有哪些?

晚清朝廷无雄才,提起来满眼都是泪水,不说也罢。

晚清因为朝廷***,导致人才向上流动受阻,能够进入权利中枢的都是庸碌的世袭子弟,或迂腐的科举文人,真正的人才却被埋没。如杨秀清是个帅才,放到历史任何时期都是佼佼者,却因为没钱、没门路当兵,报国无门而去挖矿;如石达开是个将才,却因为受地方势力排挤,仕途无门只能做生意;洪秀全有治国才干,却因为文章写不好,也无人举荐,更没有祖上恩荫,只能回家种地。包括对外唯一打了胜仗的左宗棠如果不是因为时局动荡,他也仅仅是个教书先生,根本没有机会向上流动。一个没有人才的朝廷怎么能够良性运转?一个没有人才的朝廷怎么能够抵御外辱?即使没有西方等外来势力的威胁,晚清灭亡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明清士大夫阶层-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晚清的清流党一般来说是在南北党竞争时期形成的,当时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沈桂芬在恭亲王奕䜣的支持下,大权在握,几乎军队外交一把抓,而且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积极投身洋务,这就引起了卫道之士的强烈不满。

当时卫道之士除了倭仁、徐桐和翁同龢这些逍遥在野的帝师之外,也有一位掌权的军机大臣就是李鸿藻,李鸿藻和沈桂芬形成强烈对比,处处维护传统儒家文化,强调民族独立和外交自主,反对洋务运动,于是他的周围形成主要人物包括张之洞、邓承修、张佩纶、宝廷等,他们多出身翰林,喜欢褒贬时政,当时还有人比喻李鸿藻是牛头,也就是灵魂和指引方向,张之洞为青牛之角,用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的尾巴,宝廷为青牛之牛鞭,王懿荣为青牛的肚囊,其余不重要的牛皮、牛毛等还有很多。

清流通过弹劾、清议和上褶子等手段对从事洋务和实务的人比如恭亲王、沈桂芬、李鸿章等形成了制衡,自身标榜为清流,那么搞洋务的自然是浊流。再加上当时慈禧太后掌权,有意扶植清流对抗和制衡奕䜣的执政一派,所以清流一时风光无限,李鸿藻也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成为清流的精神领袖。

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明清士大夫阶层-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明朝每个皇帝都有像康熙雍正那样的铁腕手段,明朝能否解决党争问题?

明朝的内阁制,就是制造党争的源泉。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指定的,在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铁血皇帝的手里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制度的。这个内阁制就是皇帝懒惰的主意,从而给后代子孙造成了无限的麻烦。内阁有权力封还圣旨的,这是的权力能力让几乎所有的文臣疯狂。毕竟否定皇帝的圣旨的权力,不是什么样的文臣都有都权力。这样权力?立刻被文臣们奉为祖训,那个皇帝敢于改变了。不敬祖先的大帽子就会被扣上了,即使明朝后来的皇帝比如明武宗亲临战阵亲手杀死敌人都没有改变。反而被扣上了,荒唐皇帝的名号。过于战功?又被文臣们打击被毁。

对于任何一个具有成熟的汉人士大夫官僚王朝而言,党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自从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平民有了上升的阶梯,这对中国发展是一桩好事,但也滋养出新的地主阶层,以及这个新阶层浓郁的官僚气息。

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明清士大夫阶层-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帝制时代的党争无人能解决,有私欲就有党争。

党争无非是争夺拥立之功、争夺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有时候这两个是合二为一的,比如康熙时代的明索之争、“九龙夺嫡”主要是争夺拥立之功,有了拥立之功就有了日后的话语权。

雍正时代,初期有年、隆之争,中后期有张廷玉、鄂尔泰之争,只不过这种争夺被两人的民族所掩盖,变成了“满汉之争”。

所以康熙、雍正谈不上铁腕手段,每个帝制都有其党争的劣根性,区别在于它以何种面目、何种形象出现,他们之所以被认为“铁腕”,第一是他们比较勤政;第二是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要实现皇权,比明朝容易得多。

明朝的党争是以宦官为中心,清朝的党争以皇子为中心,看起来更像拥立皇子即位的一次争论,而不像明朝那么激烈、那么***裸。

明朝党争主要是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争夺,本来皇帝可以操控他们,彼此制衡,让他们彼此消耗,然而天启控制不住阉党魏忠贤,然后局面失控了。

东林党余脉中还是出了几个壮烈殉国的烈士,论私德他们比阉党要好得多,因为阉党只能吸收朝廷中士大夫集团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私德是比较差的。

向敬之

明朝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党争,是明朝皇权制度一个尾大不掉的毒瘤,这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培育文官执政制度的产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炮制胡惟庸案,废除丞相,进一步集中和强化皇权,并充分使用崇尚儒家礼教观念的士大夫出仕。于是,所谓明朝文官集团出炉了。

台北故宫中收藏的朱元璋画像

永乐帝起,安排大学士组建的内阁做皇帝的顾问。虽品级不高,然而随着皇帝的信任、倚重以及文官自身的经营,这些被安排在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四殿和文渊阁、东阁两阁工作的御用大秘们,虽然只有五品官阶,但一旦兼了六部尚书,或做了经筵讲官、加了师傅保之类虚衔,那么就非同一般了。

明史·宰辅年表一》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大学士们结纳亲信,各成集团,相互倾轧,慢慢形成党争,以师门为宗,是区域为党,争权夺利,并与明朝推行的特务政治——阉党,时而联合,时而争斗,日益销蚀明朝势力,导致大明劫数难逃。

明朝亡于此,南明亦死于此。

明朝的党争,是明朝国家制度下根深蒂固的政治产物,即便哀鸣“文官个个可杀”的崇祯帝们,能有康熙、雍正一样的铁腕,也是不可逆转的。

谢邀,如果明朝每个皇帝都拥有康熙和雍正的铁腕手段,虽然不能从根上彻底解决党争,但是不管怎样都不会有明末那么严重!

明朝党争虽有东林党和楚党等这些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但最主要还是阉党和东林党两派的争端。皇帝,内阁,太监在权力格局中维持着微妙的关系。明朝的太监识文断字,权力又大,文官集团受到阉党挤压,生存空间和利益又不断受到威胁,所以两派相互夺权。

但这种情况在清朝没有出现,因为权力格局变成了皇帝和大臣。康熙雍正严禁宦官干政,自然断了太监成为阉党的路。剩下的只有大臣之间因为利益的互掐,但是这种互掐对于皇帝来说也是可控的。比如明珠索尔图,一对冤家,虽然各自经营起了庞大的势力,但是当威胁到帝国根本的时候就被轻松覆灭,没有扩及全国。如果明朝皇帝能做到这点,把平衡之术玩的和康熙雍正一样好,东林党就不会尾大不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明朝还是清朝,不管皇帝有什么铁腕手段,还是会出现党争,因为有利益就会抱团。但是手段强硬的皇帝能把党争压缩在可控范围之内,不至于泛滥成灾!

为什么有人说大明亡于东林党的江浙文人?

说大明亡于东林党,有推锅之嫌!严格来说,东林党代表地方利益也没错,现在民主选举,也肯定是对选民负责!无可非议!

但是东林党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只顾那点蝇头小利,害国害民,确实是事实!但是亡国的责任,他们还扛不起来,东林党里也有不少能臣。

每个人都代表各自的利益,作为领导的皇帝就是要平衡,平衡不仅是权术的政治力量平衡,而且是利益的平衡。这方面崇祯显然不及格,基本就是考了一个零蛋!

中国的每一个朝代都是武人建立的,基本上为了统治需要,都会在建立后被文人窃取,慢慢的在文人的争权夺利中,民不聊生,武人被压迫的紧了,揭竿而起,然后又开始了下一个轮回

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是大明灭亡的根源。大明帝国亡于内部社会矛盾和外部边疆危机,共力之下使得天命转移。

阉党主要指代司礼监及其下属的锦衣卫、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等,这些机构接近圣躬,属于皇帝直接管控,太监是皇帝意志的执行者,由于掌握了通政司递交奏议之权,负责批红,权力一度超过了内阁,皇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也就是说,阉党不过是皇权的派生。作为士大夫清流派代表的东林党,往往倾向于与宦官缠斗。明代科举制江南地区文化繁荣,录取最多,因此大部分东林党人出自江浙文人,这是大致没问题的。同乡多了,同朝为官,也会结成党羽,故而最后就成了集团势力,地方上也兼并土地,还享受免征赋役特权,自然就成为朝廷最大的利益集团。

从顾宪成、李三才、左光斗、邹元标、赵南星等人再到各地科举士人,网络交错,师生关系纵横,门生枝叶茂盛,***地建构了一个共同认可体。他们要求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为了朝廷斗争之便,有时候对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熟视无睹,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行富商巨贾争利之实,试图点火朝局,扳倒异己。实际上也是在维护自身利益,东林党是专制皇权体制外的道学联盟。

阉党是皇帝的奴仆,忠诚于皇帝,到处刺探情报,给皇帝干私活,程序上不过是帝王的随从,头上只有一片天。东林党人,尽管也不那么完美也喜欢搞内斗,但是偶尔还拿着道统说事,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影响着天下的舆论,让皇帝很头疼。宦官打击朝廷大臣,其实就是皇帝想打击清理。诸如大礼议、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牵扯国本的***,都有东林党的影子,导致了规模愈发升级,皇帝当然也更加宠信阉党集团。

从感情上来说,皇帝宁愿信任那些半人的近臣太监,也不会相信东林党。明朝这些权力分配和格局性的矛盾,从[_a***_]皇帝在位期间开始加剧,到了崇祯登基白热化,最终与大明帝国的倾覆如影随行。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士大夫清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东林党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