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明朝历史的讲座,讲明朝历史的讲座有哪些

kodinid 5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明朝历史的讲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讲明朝历史的讲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帮我推荐下百家讲坛中哪位老师讲的朝代历史比较好?
  2. 明代匠籍制是如何运作的?
  3. 明朝经筵制度是指什么,为何张居正、高拱等重臣都曾参与其中?
  4. 《金瓶梅》到底应不应该读?

帮我推荐百家讲坛中哪位老师讲的朝代历史比较好?

中天

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作品于该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讲明朝历史的讲座,讲明朝历史的讲座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史: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纪连海《多尔衮》《和珅》《纪晓岚》《刘墉》《李莲英》《吴三桂》《鳌拜》;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评说嘉庆王朝》;隋丽君《慈禧》;王晓秋《甲午风云》;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

清史中我推荐阎崇年和隋丽娟的节目

明史: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郑和西洋六百年祭》;孙丹林《唐伯虎》;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讲明朝历史的讲座,讲明朝历史的讲座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明史方面百家讲坛比较欠缺,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关于明朝前期的讲座很不错

宋史没有,只有关于宋朝几位词人的讲座,有康震《李清照》《苏轼》《陆游》,不过在今年百家讲坛会推出袁腾飞主讲的《两宋风云》

唐朝:蒙曼《武则天》《太平公主》;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

讲明朝历史的讲座,讲明朝历史的讲座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孟宪实的《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不错,蒙曼一般

两晋南北朝隋朝没有讲座

三国:《易中天品三国》;周国平《鲁肃》《关羽》等

汉朝: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王立群《吕后》《项羽》《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明代匠籍制是如何运作的?

丁文静,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匠籍”这个词首先出现在元代,指***把为官府制造手工产品或者修建工程的工匠纳入特殊的户籍中。匠籍制可以说是唐代“番匠”及宋代“当行”的变型、发展。明代时,***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匠人隶属与官府,世代为官府服务。工匠们根据所属具体部门、服役时间、地点与待遇的差异,主要分为轮班工匠和住坐工匠。

图1 工匠做工

关于轮班工匠。《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凡工役皆隶于工部,役于京师。有住坐者,有轮班者,又有存留本府而执役于织染局者。”即轮班工匠分为役于京师与存留本府的工匠。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时规定,除存留本府的工匠外,轮班工匠以三年为一班,轮番赴京轮作三个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上述规定得到修改。《明太祖实录》载:“先分各色匠所业,而验在京诸司役作之繁简,更定其班次。”这次修改后,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工匠的服役时间进行整改,分为一至五年五种轮班法。《明会典》工匠篇中记载了修改后各种工匠的时间规定(如图2与图3)。轮班工匠为无偿劳役,且轮班的地点亦随着首都的变迁而由南京改为北京

图2 《明会典》部分书稿

图3 《明会典》部分书稿

关于住坐工匠。住坐工匠这一称呼直到永乐年间才出现,又依据户籍的不同,分为民匠和军匠。值得一提的是军匠属于军籍,而非匠籍。与轮班工匠相比,住坐工匠服役时间较短。《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凡工役皆隶于工部。役于京师者有住坐者……大抵住坐则廩食于官,每月正役一旬……”与轮班工匠的义务劳动相比,住坐工匠享有一定的待遇。

明朝经筵制度是指什么,为何张居正、高拱等重臣都曾参与其中?

经筵这个词听上去有些陌生,但是就像字面上说的,这个词和“经书”有关。其实经筵说白了,就是给皇帝上的课。从发展的过程来说,经筵制度可以说是在西汉就有那么点儿影子了,这个概念虽然很简单,但是与皇帝有关,就牵扯到了黄泉,甚至还与朝廷的政治运作息息相关。那这小小的“经筵”,究竟在明朝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经筵讲授现场(绘画

首先,在经筵制度的确立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明初的皇帝和后来的可不一样,尤其是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时期,这时候的皇帝基本上尽职尽责,还颇有能力。那朱元璋来说,他在攻克婺州以后就经常召集手下的儒士讲解***,与侍从谈论治国之道,仁宗、宣宗也十分好学。后来有臣子上走,经筵不仅在给君主降雪,更在于仪式。直到英宗时期这一制度才正式确立,还创造性的分成了仪式性的“月讲”和实用性的“日讲”,这“月讲”礼节十分复杂,通常是为了展示君主好学,可以作为天下的模范,“日讲”则仪式简单,内容也比较接地气有营养。

明太祖朱元璋

这听起来是一个兼顾了实用与面子的好政策,但实际上也带来了想不到的麻烦。首先不用多想,讲读的时间是一定会缩短的。这很好理解,在经筵制度正式实施以来,没有对时间、讲读方式和讲读内容上有所规定,所以在现实实施的过程中一定存在摩擦,真是不断的中途和调试,经筵制度变得形式化起来。失去了内容的经筵,除了时间变短,还造成了君臣之间的隔绝。

皇帝和臣子之间在地位和身份上是绝对不可逾越的,这就导致双方在“师生”关系这个领域内,处在一种谁都无法纯粹进入课堂的状态。从内容上来说,也就是现在老师们“讲义”需要提前由内阁修改,更是害怕在内容中暗寓讥讽,尤其是牵扯到时政的时候,更是有可能与当时朝堂上的局势有关所以讲官很难将经筵做出成绩。

万历皇帝像

汉唐以来,就有为皇帝“开知识小灶”的特殊课堂,这个习惯在宋朝正是制度化,称之为“经筵制度。

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历代王朝都沿袭了“经筵制度。”

这项制度,主要由翰林、尚书大学士等饱学之士,为日理万机的皇帝补补课、讲讲书。毕竟不能马上治天下嘛,还是要形成学习型***。

明朝的经筵制度,开始没有固定时间、固定场所,比较随意。皇帝什么时候想起来要[_a***_]了,但是有懒得读或者不精通,就请大臣们来宫里给他讲讲。

这感觉,其实跟我们听相声、听广播、听评书差不多。

明英宗继位时年纪太小,才9岁,正好是上小学的年纪。皇帝要上学,必须得由最博学的大臣来担任老师。

恰好当时杨士奇、杨荣、杨浦执政,就上书皇帝:“开经筵吧,当作您的专门学校。”

就这样,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明英宗亲自到文华殿中,听三位杨老师给他讲圣贤之道、治国之策。

这个说白了就是上课,就是等级有点高,老师是全国一等一的精英中的佼佼者,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这个说白了就是***给老板自我表现的一个平台,所以高拱和张巨正都要来,这是个好事儿

金瓶梅》到底应不应该读?

当然应该读了。

《***》这部人间奇书,在很多方面较之从前的作品,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是第一部没有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基础的作品。《水浒传》《西游记》在成为大部头小说之前,早就有一个较早的文本可供参考了。

因此,它在我国文学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

【同一个西门庆,不同的潘金莲】

《***》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当时(写的是宋,表现的其实是明)政治的黑暗和浮桥已经达到了顶点,西门庆的发迹史,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奇特的典型,而是一个时代的索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君不见在西门庆死后,富户张二官就立刻顶了西门庆的缺,成了提刑官,连西门庆的妾李娇儿都成了张二官的妾了吗?

一个西门庆倒下去,千万个西门庆站起来——只要社会不变,西门庆们是层出不穷的。

【同一个西门庆,不同的潘金莲】

《***》揭露了底层人民的痛苦,正义无人伸张,武大被毒死了,西门庆却可以逍遥法外,宋慧莲的父亲想为宋慧莲报仇,被迫害而死;苗青害了苗员外却成了富豪,西门庆作恶多端却享受了荣华富贵,最后还死在女人身上,这天地之间,既没有清官(清官也被人害了),也没有老天爷(西门庆虽然暴毙,可是这算不得报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明朝历史的讲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明朝历史的讲座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工匠 西门 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