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银两流通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银两流通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流通的货币是?
明代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铜钱:铜钱是明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分为大钱、小平钱、小方钱等多种规格。明代铜钱的制造工艺较为精湛,铸造出的钱币形制规整,字迹清晰,流通范围广泛。
2. 钞票:明代钞票是由官府发行的纸质货币,与铜钱一起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明代的钞票***用花纹图案和文字记录面额等信息,使用方便,但由于印刷技术限制,钞票的防伪性较差,容易被伪造。
3. 银锭:银锭是明代贵重货币的代表,一般用于高价值商品的交易,如土地、房屋、珠宝等。明代的银锭形制多样,有不同的重量和规格,同时还可以刻上商标、图案等标记,便于交易和流通。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货币,如金锭、铁钱、铜牌等,但它们的流通范围较窄,使用较为有限。
纸币即为大明宝钞。这种货币同样经历了迅速的通货膨胀,它在1450年暂停发行,但是直到1573年仍在流通。直到明朝晚期李自成威胁北京时,这种纸币才在1643年和1644年重新印刷。
明代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铜钱和银两两种形式。其中,铜钱是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形式流通的,它由铜质材料制成,中间有一个方形孔,方便人们穿线串起来。铜钱分为大钱和小钱,大钱一般用于大额交易,小钱则用于日常小额交易。另外,明代也开始流通银两,银质较轻、价值较高,适合用于高额交易。银两的流通主要是以白银制成的银锭或银元为代表。
银钱在明代的钱币体系中逐渐重要起来,为明代货币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但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
明朝有名的风流才子唐伯虎要进京赶考,他身上的银两不够。于是便向同?
除了唐伯虎外,其他3人都是借入比借出多10两,于是这3人在债权相抵后都是要还10两,而唐伯虎是借出40借入10,他要收回30两,于是其他3人每人给10两唐伯虎就互无拖欠
银两在明朝时已作为常用货币,但是为什么税收却还是用“石”来计量呢?
从明朝中期开始,全国的商品经济都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而且白银已经成为非常流通的货币,但是为什么税收这方面却依旧不***用白银作为标准而依旧是用麦子还有稻谷来作为税收呢?
其实明朝的货币体系已经经过了多种变革,从最初的铜钱到后来的宝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币,再到后面又成为了铜钱,最后转变为白银。就拿最初的洪武通宝来说,它一共有5种面额,分别是1钱2钱3钱5钱还有一两。他们的重量就决定了他们的价值。
但是后来还是迎来了转变,为什么呢?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其实还是比较缺铜的,铜钱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铜,因此钱就不够用了,而且带起来也非常不方便,所以就开始使用起了从元朝就有过的纸币。
后来朱元璋下令要印制属于自己的纸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明宝钞,但是他不能兑换金属货币,所以不可避免的就有着一定的贬值风险,果然通货膨胀,到了永乐年间的时候就已经贬值了100倍。由于贬值实在是太严重了,所以很多老百姓都不喜欢用,,甚至于那段时间民间大多数百姓都更加喜欢拿物品来换物品。因此最后还是换成了用官银来进行交易。
明朝前期税收使用钱粮双制,后期一条鞭法实行以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银差,而且田赋除苏杭等少数地区仍征实物以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也均已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
明朝初期,基本沿用唐宋以来的两税法。夏季所征称夏税,限当年八月纳完;秋季所征称秋粮,限第二年二月交清。一般纳税以实物为主,除了米麦等之外,还可以钱、钞、金、银等折纳。
田税除部分交到国库太仓府外,相当部分留在各地官府供地方财政使用,在会计帐簿上也仍然***用石予以结算。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实物财政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从明朝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陆续扩大征收折色,减征本色。
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允许南京、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将原征米麦400万担折纳“金花银”100余万两。
正德元年,官方又正式承认“银差”,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
明***为解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行历史性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行一条鞭法。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银两流通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银两流通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