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性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性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四大名陵
1.明孝陵——位于江苏南京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2.明祖陵就是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后为了光宗耀祖,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为他的高祖朱百六(玄皇帝)、曾祖朱四九(恒皇帝)、祖父朱初一(裕皇帝)而建的衣冠冢。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3.明祖陵又称“明代第一陵”,是全国唯一的水下皇陵,坐落于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镇明陵村境内。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的陵墓。最初被称为英陵,后来改成皇陵。
4.明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历时47年建成,是恭睿献皇帝朱祐杬与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明显陵占地面积达183.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其外罗城周长3600余米,蜿蜒起伏于山峦叠障之中,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尤其是“一陵两冢(不是合葬在一起而是起了两个坟茔)”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末祖屋遗址标志建筑?
堪称明朝祖屋标志性建筑的鼓楼,到了清代,只遗留下城阙,直到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的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所以鼓楼才有了“明鼓清碑”之称。到了民国12年,也就是(1923年),明末鼓楼就被开辟为城市公园了。
明代屋顶建筑特点?
明朝的房顶设计,其大多数为"庑殿顶"呈四面斜坡形状,又分4面、6面、8面坡等圆形尖状屋顶,而其余还有通过两面山墙跟房面对其的"硬山形状",其呈两面坡,专门从房面挑至山墙以外。一般的明朝房屋为房面上翘或出翘,房顶呈举折形,出翘的面积犹如飞鸟在展翅,而屋檐等构造部分都很注重线条优美和谐。
1956年原定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为何最后发掘了万历的定陵?
几千来,虽然有众多的帝王陵被挖,但这都是盗墓贼的行为。由国家层面主动发掘帝王陵只有在当代只此一例,绝无先例。
这一次的损失可谓是惨痛的,也正是这次惨痛的教训,让国家认识到了由于经验和保护手段不足带来的重大损失,国家叫停了主动挖掘帝王陵。
1956年,时任北京***吴晗和郭沫若一起递交了开挖长陵的报告。理由是挖开帝陵,批判帝王的奢侈生活,让人民不忘阶级之苦。这样,很快得到了回复,同意开挖。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永乐大典,这个对文人的吸引太大了。
当考古队来到长陵以后,发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前前后后探索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墓道口。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决定先要找一个小的练练手,然后再来挖开长陵。就这样。长陵躲过了一劫。
后来,又把目标放在了长陵旁边的献陵。最后也是找不到墓道口放弃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仁宗在位时间太短了,里边可能有价值的文物不多。
后来,认为万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陵墓里陪葬品肯定特别多,所以决定打开定陵看一看。
本来是要挖朱棣的长陵,结果连续摸索了一个月硬是没找到入口,再拖延怕批文失效。
最终决定拿万历练手,因为万历的陵有一个地方已经塌陷,并且有碑文表示这儿就是入口,但这一挖造成了许多文物史料的永久性破坏,后来一帮人又想挖武则天的坟被禁止,此后百年不动帝王陵的由来也是因为这个。
在当时不具备开陵的条件下开挖定陵算是一件蠢事,原本放在近代开挖可以保存参考的文献文物在当时直接成灰。
幸好当时总理发话禁止开挖其它陵,要不然这一帮人可以称千古罪人。
一直对武则天的陵墓有着神往,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开陵,想必武则天的陵中有上官婉儿等一些人的画像。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北京市***、明史学家吴晗吴晗向中央提出了挖掘明代十三陵的考古***,长陵是首选目标。但是,挖掘长陵的工作进展十分不顺,虽然定陵的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但考古队一直没有探测到墓道的正确位置,最后,考古队决定寻找一座较为容易发掘的陵墓,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发掘定陵。
由于技术的限制和经验缺乏,这次发掘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墓室里的很多精美珍贵的字画和整匹的丝织品,在地宫金刚门打开后,迅速碳化***,再加上考古人员处理不当,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后来中央决定,在技术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不再考虑发掘十三陵的工作。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期间,定陵的主人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竟被拖出墓室外一把火烧掉了。金丝楠的棺木,也被扔到了野外,被附近的农民捡回去做了家具。据说,因为木质太好,做成的箱子密封性特别强,后来农民家里的小孩子玩捉迷藏,躲到里面出不来,不幸给闷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性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性建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