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各朝历史变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各朝历史变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朝和唐朝有什么突出变化?
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排行第一,非元朝莫属了,元朝最鼎盛的时期,他们的国专土面积达到了1800万平属方公里,如果算上合并的四大汗国,那么元朝的统治面积就达到了3000万平方公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人的统治时期疆域最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是国土面积排行第三的朝代,尤其是在唐高宗李治的统治时期,当时唐代的国土面积达到了最高峰,也就是1238万平方公里。
唐初的“十道”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后来有什么变化?
“道”在唐代有多种含义,在唐前期主要是指监察区。贞观元年(627)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都是按自然山川形势而划分的地理区域。但此后所置的巡察等使,并不按“十道”分遣,直到天授二年(691)以后,“十道”才成为定制。唐初的道没有固定的职官,贞观八年(634)仿照汉代十三部刺古代风景史的形式,派李靖等十三人为黜陟大使,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以施赏罚,并询访下情。对经过战争或受过水旱灾的地区,则另派大使巡视,以安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称为安抚使。到高宗神龙二年(706),以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又称存抚使,其职责是考察各道官吏的政绩,巡视道辖的灾区。此时的“道”已是名副其实的监察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又新置京畿道、都畿道、黔中道,并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是为***十五道。每道置***访处置使,并有了固定洽所,这个时期的“道”仍是一种监察区,***访使属于监察官员。
“安史之乱”以后,道的数量越来越多,名称也变化颇多。至德(756~757)以后,改***访使为观察使,天下道增至四十余,其中大道辖十余州,小道仅辖二三州,基本上以军事、行政需要划分。观察使一般兼节度使,或兼都团练使或防御使。观察使成为道的基本使职,掌监察,并兼理民事。其长官带节钺者为节度使,不带节钺者为观察使,掌管军事、民事、财货。道的性质也就由监察区逐渐变成凌驾于州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遂使唐代的行政区划由州县二级制发展成为***制。
此外,在唐代还有其他性质的道,如作为军事行军路线的道,如引月道、金牙道等;作为军事防御区域的道,武德中(618~626)分关中为十二道;还有作为行台省统领的区域,比如武德年间的陕东道大行台省、河北道行台省等。
贞观、武周、***、这三个时期唐朝人口成什么趋势?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唐朝的人口、农民总数不断攀升,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到天宝十三年(754),唐朝人口总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918万户,5288万人。安史之乱是唐朝人口数分水岭,到乾元三年(760),整个大唐王朝的人口数急剧减少到不足200万户了,和天宝十三年颠峰期相差甚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人口出现一个大跌峰,而且战乱结束后人口回升也十分缓慢。人口减少一类是“实损耗”,主要是战争、灾荒直接造成了人口死亡。另一类是“虚损耗”,它包括人口流亡、迁徙及藩镇割剧等造成户口隐漏、缺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各朝历史变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各朝历史变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