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火枪队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火枪队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火铳是何时被发明的?
火铳是元代时期发明的,以火药发射石弹、箭、***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的各种火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在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铳,有时又称“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属于火门枪。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对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新的篇章。
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
历史上大概什么时候开始用火炮?
当然是先用的火炮了。
唐朝有火铳吗?
唐朝有霹雳车(古代的以抛投为主的火弹车)但没有火铳。在唐朝,中国和全世界还属于冷兵器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唐朝的兵器比较出名。比如唐刀。日本的倭刀就是出自于中国的唐刀。最早的火铳就是第一代火炮,最早出现的火炮是明朝。最早的火铳也是出自明朝。
17-19世纪的欧洲火枪部队为何要用“排队枪毙”的线列战术?
16世纪,欧洲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支燧发枪。对于这种新式武器,欧洲各国都极为重视,大量装备部队。到了十七世纪中期,英法等欧洲强国一半的军队都装备了燧发枪。
稍微晚那么几十年,中国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也发明了燧发枪,然而这种跨时代的先进的武器当时的统治者却看都不看一眼!到了清朝依旧如此,哪怕是非常喜欢西方科学知识的的康熙皇帝,也仅是将燧发枪当做***御用打猎***。
在17-19世纪,当时欧洲各国火枪部队的主流战术是“线列战术”。所谓线列战术指的是将步兵排成宽而浅的线列,然后齐射。一条线列,有二至四排士兵。也因如此,线列战术也被人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
线列战术极为残酷,战争双方的士兵排成长长的横向队列,在欢快的军乐声中齐步向前,向敌人慢步走去。
迎接他们的是一排密密麻麻的枪口,由于当时***性能不好,士兵们往往要走到仅二三十米的距离,再听命令开火。(18世纪的英军通常开火的距离在18—27米)
为了保证杀伤性,只有到了指定的距离才能开火,哪怕敌人已经率先攻击!
1759年的亚伯拉罕平原之战,英法两军开战。当时英军指挥官沃尔夫下令要在30码(27米)以内的距离发动攻击,若有人违背命令就军法处置。而当时法军的战术是每隔十二三米就齐开火一次,法军排成三纵队,向英军进行了几轮的齐射。
法军射击几轮后,英军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中弹倒地,余下的英军部队这表现出了超人的冷静,不后退也不开火反击。英军行进到30米的距离之时,英军又遭到法军一轮齐射,但英军依旧没有开枪反击。
“排队枪毙”只是后来的戏称,这种战术的正确名称叫线性步兵战术(Line Infantry),虽然看起来有些蠢,但这种战术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个原因是指挥效率。
17-19世纪中叶,也就是排队枪毙战术盛行的年代,欧洲虽然已经掀起了工业革命,但电灯电报等新事物还未出现,指挥官只能通过书信和声音发布命令,基层军官要想让战斗意愿并不高的士兵听从自己的命令前进或开火,那就必须让士兵待在自己声音能够传递的范围内,这和古代战争中排兵布阵传旗擂鼓没什么区别,目的在于确保每个士兵都在掌控之中,完成作战***。
第二个原因是火枪糟糕的性能。
当时装备的大多是燧发滑膛枪,糟糕的性能使得士兵尽管双腿发抖,也敢在距离敌人不到百米的距离射击,因为命中率实在太低了。
1810年,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用几种型号的燧发枪在160码(约146米)的距离上,射击一块30米宽1.8米高的木板墙,命中率有50%左右,其中普鲁士1782式燧发枪的命中率只有32%。而当距离提高到320码(约292米)的时候,命中率只有21%-27%。
这还是在训练场上,一名熟练的火***所取得的效果,如果在紧张战场上,要求前几天还拿着锄头的农民拿起火枪射击,天知道他会射到哪里去。所以,在当时的步兵训练中,压根就没有系统的瞄准训练,火枪上也不会安装标尺之类的东西。
除了射击精度糟糕,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的火枪射速十分感人,一个熟练的火***,一分钟内也只能射击2-3发。并且,在当时的欧洲军队中,实弹射击训练可以说是一年一度的事情,就连最富裕的英军,一年的训练配给也只能让每个步兵打30发实弹,比较穷的俄国,每个步兵每年只有6发实弹训练。
虽然由于火枪性能和训练水平的限制,单个火***很难打到敌人,但一大群人组成线列同时开火,总有人能打中,有效提高了命中率。
第三个原因是士兵的素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火枪队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火枪队历史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