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真实名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真实名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名臣排名?
第十名、祖大寿(?—1656年),明末名将。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清军。宁远大捷中因表现突出而被升为前锋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崇祯十五年(1642年),锦州城被清军整整围困了一年,城内粮绝援尽,万般无奈之下,主帅祖大寿率部开城向清军投降。1656年,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第九名、满桂(1594年—1630年),明末抵抗后金的著名将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明军主要统帅,战功卓著。崇祯二年(1630年),满桂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第八名、毛文龙(1576年—1629年),从普通小兵一直干到了左都督平辽总兵官。率部在皮岛设立军镇,给后金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以至于后金军队不敢贸然向明朝发起大规模攻击。崇祯二年(1629年),被袁崇焕矫诏所斩杀。
明朝后期名臣排名?
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忠臣良将。其中有用兵如神的王守仁,剿灭倭寇的俞大猷、戚继光,挥“鞭”天下的张居正,直言上书、不畏权贵的海瑞,献身科学的徐光启等,他们留下了千古美名,为后人称道。然而,历史中泥沙俱下,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如奸臣严嵩、宦官刘瑾、魏忠贤专权。
祸乱朝纲,将大明朝廷弄得千孔百疮,一蹶不振,直至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浪潮淹没。
当满清八旗铁骑将农民军击败入主中原后,血溅扬州的史可法,以及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进行了殊死抵抗,给日落西山的大明王朝涂上长虹贯日的最后色彩。
明朝景泰年间有哪些名臣?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明朝名臣能将即便不说开国元勋怎么都不能善终?冤杀,抄家,灭族?
这个问题有很明显的偏颇及倾向性,明显放大化了明朝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事实上,历朝历代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甚至有些朝代更为残酷,而人们却视而不见,有意选择性遗忘罢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政权,在汉文明存亡及传承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点才是它最大的历史性贡献。鉴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贫民身份及取代蒙元,恢复中华的特殊背景环境下,在治国上有着不同的理念。
在推翻蒙元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汉官之威仪,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乱世之秋,必须用重典才能迅速稳定并开创新局面。封建王朝毕竟是家天下,一切均以保障皇位继承安全为出发点,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前提基础,这样一个帝王为稳固皇位必须铲除一切不利因素。
这是可以理解的,朝堂势力不能有效掌控将会造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其实对新生王朝的百姓也没有任何好处。在帝王铲除一些失控势力的同时,也要看到所产生的一些积极方面,比如朱元璋时期官员贪腐较少,出了不少清廉能干的官员,明朝三分之一的循吏出自洪武朝。
部分名臣能将功成名就不能摆正心态,开始骄横跋扈,以至于做出超越底线的事情,要么是威胁的皇权,要么是损害了王朝的整体利益,挖***的墙角,这些毫无疑问将被诛杀。
当新生朝廷渡过危机期,步入稳定发展时期,作为手握兵权的大将就应该考虑思退的问题,朱元璋也曾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试探过,可几乎没人鸟他。汤和等少数人是还有点政治智商的,所以也就那几个人得以安享晚年。
帝王统治本身就注重权术应用,强调权利平衡分配,相互制约监督。一个理想甚至稳固的朝局就应如此,这不是明朝独有的现象,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黄河长江皆是水,都灌溉了两岸数省万亩田地。所谓的忠良邪恶也没有明显的界限,胡惟庸作为宰相时,工作效率很高也干了不少事情,当与朱元璋去宰相的想法有冲突时,便也成了牺牲品。
于谦、张居正之流,当然是名臣能将,确也会忽略或者甚至是默许某些致命错误。于谦在力挽狂澜之后,也为了确保权利而默认放纵朱祁钰废了皇太子朱见深,眼睁睁看着篡位。
被认为奸臣的严嵩,也曾撑起了[_a***_]一朝的一片天,为其遮风挡雨。忠良邪恶没有一成不变的,因时因势而异,当与皇权及整个王朝集团利益冲突的时候,便要被人干掉或者牺牲掉,身败名裂除了明显的大是大非外,亦不过是人云亦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厢情愿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真实名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真实名臣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