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写历史的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写历史的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只有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又是个现实主义的死性子,晚年穷困潦倒,诗才了得,人称“诗圣”,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衰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诗被誉为“诗史”。
为什么只有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呢?这与杜甫的经历有关,杜甫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来倾诉自己的心声,他的声音是整个下层人民的声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仕途坎坷,长期寄居长安,了解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写下了史诗《兵车行》《丽人行》等。
杜甫是没落的官二代,可惜运气太差,遇到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权,两次以“野无遗贤”为由,未录取一人,即使你再牛,也没有什么用。三十多岁的杜甫仍流落在京城,考试通不过,那只好给权贵献诗吧,希望能得到高层的赏识推荐。最后也真被朝廷任命为西河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不过,很快他就辞职了。在长安生活的日子里,杜甫有机会了解,体验了京城各个阶层的生活。于是,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
在《兵车行》中,用诗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展示了一幅撕人肺腑的残象,令人泣下。诗歌控诉了***的穷兵黩武,为害人民,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苦难。
与人民苦难相对照的是,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在《丽人行》中,诗人描绘了权贵们衣冠艳丽,起居排场,纵情声色,不可一世的场面。老杜的诗揭示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隐忧。
安史之乱后,杜甫用诗歌描绘了长安城一片废墟的破败,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入长安,大肆抢劫,放火焚烧房屋三天,长安城城池破败,断垣残壁,一片瓦砾。杜甫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了城池的荒凉。在长安,他目睹了统治者强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于是写下了三吏三别,再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
流寓西南,自己身居茅屋,仍心系苍生。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显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被叛军抓获,叛军看他又老又穷酸,不像个大人物,就没把他当回事,他找机会逃了出去,这才有了以后的麻衣见天子。他的行为感动了唐肃宗,被封为左拾遗,虽只是一个八品官,却是天子身边的红人。然而,很快因替被罢免的宰相房琯说话,惹恼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参军,没多久,又辞职不干了。随后,辗转到甘肃,四川一代,过着艰苦的生活。
所以,贫穷,苦难的生活,再加上作诗艺术上的登峰造极,使他的诗成为诗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一点: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杜诗大量而真实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事件,具有认识价值,又可弥补史书之缺载。
第二点:
"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疾,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杜甫某些作品虽然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个人遭遇,但由于作者能够将其与***时代相关联,情之所系,未离时局,所以仍能从中感受到社会面貌心理状态,并且阔大社会现实下灵魂情感精神的变迁这是史书所不能承载的。
第三点:
史官创作的历史是后人对前史的整理汇编,要求客观冷静记录历史事件,杜诗史诗为亲自经历的历史变迁,充溢着强烈的情感。
现实主义诗人,这是后入根据杜甫的诗给杜甫贴的最为恰切的文化标签。这样想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杜甫一生把目光聚焦于底层民众,把如椽巨笔深深地插入民间。他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光照每一寸黑暗的土地。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么高调的表达,我们读不出一丝一毫的做作与矫情,因为它不是隔空空喊,更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个伟大诗人安黎民济苍生的由衷祈盼、是一个失意文人的含泪悲吟、更是一个贫穷老者为我们燃起的理想之火……
我们读杜甫的《登高》,都知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艰难”不仅写诗人自己生活的困顿,更是指国运艰难,因为这是杜甫的诗,杜甫的笔下没有小我,只有大我。
安史之乱后的杜甫,生活穷困潦倒,可他还是把国家百姓扛在自己肩上,在寒夜里踽踽独行……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
杜甫就是这样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也就不难理解了。
什么是编年体史书?
我国古代史书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等等。
编年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的一种重要的史书体裁,是以年代顺序编排记述有关历史***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能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同一历史年月发生的不同历史***及其联系。
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就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编年体史书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等。
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被古代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春秋》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字字千钧,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可谓“微言大义”,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古代史书的楷则。
《春秋》之后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全称分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些“传”是对《春秋》所记事实的的解释阐发补充但比《春秋》更加详细完备。其中《左传》被誉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规模之巨,影响之大,不低于《史记》。
按国(诸候国)为主体,分类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按人物活动为中心,以为人物立传记载历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所谓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为中心,按年月为顺序来记述历史。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代表作《竹书纪事》
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如《史记》、《资治通鉴》。
编年体就是一种比较详细的史书记载的形式,是具体到某年至某年之间,什么人所发生的事情,大多数事情都是确切发生过的。中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左传。
《左传》可以说是研究先秦史最重要的一本书。怎么看待这本书呢?概括来说,这本书相当重要,研究先秦,研究中国上古文化,绕不开这本书。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的传文比春秋的***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事实补充春秋***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另外,里面也保留了远古时期的婚恋、气象、农业等,多方面生活礼仪、习俗的原始记录。
总的来说,左传是读懂春秋的必备读物,了解一段历史,了解现在经历的来源,仅看概论,看通史,看寥寥几笔的提纲,譬如走马观花,所得必然模糊。而《左传》是鲜活的,是具象的,追随作者之笔,前逆文明之路,将是一趟处处花开间啼鸣的思想之旅。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原本可以有多种走向。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1]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编年体史书简单来讲就是跟日记似的,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的联系。
这种记录的方式起源于中国: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知部编年体史书道,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回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写历史的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写历史的叫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