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经济学,明朝历史经济学家有哪些

kodinid 2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经济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经济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末GDP相当于多少美元?
  2. 明朝明英宗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3. 从经济学上来说,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究竟可不可行?
  4. 你要是了解历史就知道!消费低于投资,自古惯例?

明末GDP相当于多少美元

GDP是一个现代概念,被广泛运用于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一些经济学家甚至以此来衡量古代国家的经济水平。由于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差异很大,而且当时的历史情况难以全部考证,所以古代社会的GDP很难说就一定准确。所以,诸位也不必过于较真或严肃看待,权当***。

明末乃至清朝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的高峰期,明朝末年时期中国的人口大约在1.6亿至2亿间。中国人所熟知的汉唐盛世人口大约在五六千万的样子,之所以明朝末年开始人口增长这么多,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得益于大量美洲农作物的引入。

明朝历史经济学,明朝历史经济学家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一时期,中国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GDP总量大约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而明末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和清朝一个水平)。事实上,根据他的研究,1500年中国GDP总量(618亿美元)已首次超过印度(605亿美元)。

清朝人口在中国历史上为最高,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820年清朝GDP总量为2286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2.9%,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当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706美元。

根据麦迪森教授的研究,1500年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同期亚洲日本为500美元,印度则是550美元。英国人均GDP为718美元,欧洲普遍700美元上下波动,比利时为最高,高达875美元

明朝历史经济学,明朝历史经济学家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60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上升到900美元,远超印度,日本仍然维持在500左右,那时候欧洲大部分国都没有达到900美元,英国为***4,而水上马车夫荷兰达到了1381的高度,这主要归功于荷兰发达的海上贸易

多谢提问,我来表达一下个人看法,

很难进行准确的估算,因为不同时代价值的体现也不同,而我们就按照通用的平价购买力来换算,即,小麦的价格来进行相应的计算; 因为明朝时期我国处于封建小农经济,虽然南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影响太小;

明朝历史经济学,明朝历史经济学家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方粮食亩产,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南方的粮食亩产,据顾炎武《日知录》中引洪熙已年周干说:“如吴江昆山等田,亩旧税五升,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认为明代一石重153.5斤,一斤重594.6克,明代粮食总产量应为1500亿斤左右,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大概为1500亿左右,最新的汇率是:1美元=6.293人民币,238亿美元左右;

GDP是一个现代概念,直接匡算明末的GDP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只能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来计算。

据《明史食货志》、《大明会典》、《万历会计录》以及《明实录》等文献记载,从永乐年到崇祯元年这220年间,大明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不过0.3%。作为社会人口结构的主体的农民收入非常有限,全年收入基本维持在500-550公斤小麦左右。按现在的价格换算,在220-260美元之间。明朝末年,人口已接近1.9亿人,按人算年收入计算,仅这一块GDP就有约456亿美元。

当然按人均收入推算GDP并不准确,尚有大量的项目没有计算进去。美国目前有史可查的最早的GDP是1790年,当年的GDP是1.87亿美元,当年华盛顿总统的年薪是2.5万美元,相当于一百个大明农民的收入。当然华盛顿本人是巨富,不排除制定了一个较低的工资水平,但美国的GDP达到400亿美元以上是到了1916年,此时距明朝灭亡已经272年了。

明朝明英宗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

英宗朱祁镇,除了废除殉葬制度外一事无成,亲奸臣远贤能,大明主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夺门之变后滥杀功臣,是个十足的昏君明英宗朱祁镇就算再洗一百袋洗衣粉也肯定是洗不白的,土木堡一战把他父辈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业几乎败光了,连自己都搭进去了。

要不是于谦,明朝就会提前亡国。英宗是昏君中的昏君,土木堡之变是在太监王振的蒙蔽下发生的,重新当皇帝后却给王振修庙,杀了于谦,做得太过分了,依所作所为谥号应为幽和厉。

朱祁镇是明朝最能败家的皇帝,明朝由盛转衰就是土木堡之变。之前面对草原势力都是以攻为主,土木堡之变把满朝文武的自信心打没了。

土木堡之变真的是由盛转衰的,那时候大明最强被葬送了,后面只是堪堪稳住了而已,相当于把朱元璋等几个爹打下来的盛世被他一个人败光了,后面就只有一个空壳,慢慢的稳住恢复不到强盛。

朱祁镇运气太好,爸爸宣宗还是能上马打仗的皇帝,他接手于明帝国最巅峰时,妻子是贤妻良母,儿子成化帝力挽狂澜。亏得明朝底子厚,否则又是一个靖康耻,恶臭度完胜徽钦二帝

朱祁镇在很大程度上把明朝打封闭了,土木堡之变,精锐覆灭,从当时的战略上来看,直接造成了战略守势,严锁北境边关,实际即便后期隆庆开关,北境开关也是很短暂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明朝边境的守势,使得丝路不畅,中西交流受阻。

从经济学上来说,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究竟可不可行?

尽管日子不好过,生活太艰难,可是我们依然微笑着面对,遇水搭桥,遇山劈山,生活给我压力,我努力还它奇迹,人生对我刁难,我一定接受挑战。谁叫我们已经成年,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心中有无法诉说的疲惫。挺住!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来时,抬起头。为了身后的家人,为了以后的幸福,现在吃苦怕什么,就算再累能怎样。加油!这个世上你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别指望别人一直帮你,谁都有自己的难处。靠自己去闯,去拼,你才不会低声下气。活了这么多年,你该明白,笑你的人永远比帮你的人多,伤你的人永远比爱你的人多!保重!再忙,也要休息,身体健康才是第一。别为了工作,熬坏身体,别顾及他人,委屈自己。有些人配不上你的好,有些人不值得你付出。谁好谁坏,心里明白,该吃吃,该喝喝,该乐乐,别管他人怎么说。

明代嘉靖年间江南等地的官员曾经有过改稻为桑的想法和建议,但是最后都没有被皇帝同意,这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很大关系的。其实这个所谓的改稻为桑的想法在明代创立之初就已经有了。在官方的史书明史的记载中,关于这个改稻为桑的相关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当时在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经命令江南等地有田10亩者,必须有1亩半种桑,三亩种棉。***予以税收优惠。这对于江南地区推广种桑养蚕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因为在那个时代,种桑养蚕的经济收入相比较于传统的种田农业经济收入高出了数倍之多,所以养蚕的利润更多,能够提高地方百姓的生活水平。但是弊端也明显,那就是粮食无法自给自足了,一旦遇有特殊情况就容易造成***,这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巨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明代的种桑养蚕纺织的情况

明代早期江南等地种桑的情况还没有那么明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到了明中后期后丝、棉纺织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在江南等地的主要产桑区都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

以前在江南的主要产粮区苏州、湖州、嘉兴等地,到了这个时候早就已经普遍种桑种棉。之前的民谚叫做“苏湖熟,天下足”,而此时已经改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这也就意味着之前的主要产粮区已经从江南地区移至了湖广洞庭湖地区。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方的纺织业非常发达,在当时的松江、嘉定等地遍地都种棉,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的棉纺织业中心。而且江南的几个重镇如苏州、杭州、湖州等城市都是丝织业中心。在明朝知名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这一本书中,一则故事中提到盛泽镇家家都养蚕织丝,桑叶原料则来自于苏州太湖洞庭山。这些地方的很多有钱人投资生产丝绸后,很多都成为了地方纺织业大户,他们也开始大量***购纺织机械,雇佣劳工,某些地方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并且这一时期的丝绵羊毛等纺织品质量上乘,做工精美,价钱实惠,使得很多产品出口到国外,远销到欧洲、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同时还在当地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航线。主要有:长崎(白银)-宁波(丝绵、瓷器茶叶),泉州-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等几条。

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出自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非常精彩,同时也十分耐人寻味。但是,电视[_a***_]身的精彩,并不代表电视剧就是历史,准确地讲,《大明王朝1566》,是借助了历史上嘉靖后期朝廷的大背景,讲述了各方势力激烈斗争的一个故事。

在真实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并没有主动去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而是江南地区的百姓们自发地去“改稻为桑”,并且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是从明初到明中叶慢慢变化的。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人开辟的大航海,从新大陆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贵金属财富,其中以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富。欧洲的贵族获得了大量的贵金属,自然要进行消费,丝绸就是其中的一项大宗消费品。在贸易利润的驱动下,东南沿海的民众自发的改稻为桑,养蚕制丝,连带着江南地区也兴起了大量的丝织厂,海商也随之兴起。然而,明廷中枢对海洋的迟钝和江南士绅把持海路利润的需要,海商并不被正统认可,由此也就有了倭寇

海商等同于海盗

二是产粮地的转移,两宋时期是“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中期,则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由此可见,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产粮的优势大大下降。对于江南士绅和百姓来说,相比较种桑养蚕的利润,种地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抛开历史,单从电视剧本身来讲,以经济学的角度看,“改稻为桑”并不是一个良政。从种地到养蚕,从个人讲,这是农民到手工业从地区讲,这是农业向着半手工业半工业转化。然而,这一切的转化都是有条件的,就是本地区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农业的单位产量能支撑手工业的***展如果没有这个,那就是在玩火,剧中后面的剧情也体现了这一点,毁堤淹田就是在***。

因此,从经济学上来说,以剧中的条件,“改稻为桑”不可行。说句难听的,严党为了补亏空提出的”改稻为桑”,就是拍脑袋做出的决策,漏洞极其大,也难怪后面被清流抓住机会,活该啊!

从经济学上讲的话,必须要去了解当时的制度,人民生活的状态,等各方面去考虑。因为明朝和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人民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因为明朝***用的社会制度是比较严苛的重农抑商,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其小农思想严重,所以导致下层人民的生活单一且拮据,下层人民的生活保障只有依靠手里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别的途径,也不允许有别的途径。***取改稻为桑的制度以后,农民在几年的时间内,都会没有收入,没有饭吃

其次,明朝的税收制度和徭役制杂比较繁杂,很多人只看到了明太祖定下的三十税一的制度,并没有看到明朝除了亩税以外还有丁税,也就是人头税,亩税在改稻为桑中可以免掉,而丁税是不免的,并且只收粮食,况且明朝的徭役非常的繁杂,累死累活不给钱光干活不说,口粮都要自己带,非常辛苦而中央下派给地方百姓的补助,在层层盘剥以后,落到百姓手中的,不要说够不够吃,连丁税都不够,而这些在张居正改革以后,才有所改善的。

再次就是,明朝不限制土地兼并,这是官员大力支持就是看中了土地兼并,这也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当老百姓没有饭吃以后,首先就是要变卖土地换取钱粮,不够就开始卖儿卖女,再不够就只能等死或者造反。一般土地兼并大多发生在灾祸年间,粮食减产,农民不够吃的才会卖地。而改稻为桑,比天灾产生的后果更严重,这时候也正是这些地主官员花钱买地的最好的机会,官员士绅要的是土地,百姓的命,改稻为桑能不能成功,他们并不在乎。所以我们看到,在电视中,胡宗宪一直对改稻十分抵触,因为他明白,一旦改稻为桑,就会激起民变造反,而他的士兵,就不会对着东洋倭寇,而是对准了他治下的人民百姓

你要是了解历史就知道!消费低于投资,自古惯例?

最近,经济数据出炉,被经济学家追捧的消费,依然低迷?

根据国家统计局 16 日的通报,7 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仅 3.6%。不管按地域分(城、乡)还是按商品性质区分(实物、餐饮),7 月份消费数据的两年平均增速均为年内新低!

经济学家又要找理由了?

什么疫情呀,什么就业呀,什么二元化呀?

要做说,不妨他们请教一下历史学家,就能清晰找到答案!

奴隶社会不说了!封建国家第一个!

秦朝!投资秦始皇陵、阿房宫,长城,全国的驿路等等,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哪有多少消费!尤其是长城,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还用黄土拌着米浆夯土,太浪费了!

汉朝,比秦朝强!土地被分配了,农民有了点粮,可是分封诸王建城池,匈奴动兵筑长城,依然投资不小。尤其是防御北部少数民族,不知道投入了多少钱粮,但是效果不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经济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经济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美元 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