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天启真实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天启真实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的天启国,属于哪个国家?
明朝。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明光宗在位仅2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
在位皇帝
泰昌元年(1620年),其父明光宗在位不足三十天便在红丸案之中暴毙。九月初六,由长子朱由校即任,是为明熹宗。由于明光宗在皇子时期不被父亲明神宗所喜爱,再加之即位不足一个月而亡,使得朱由校即位时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得靠身边的太监辅佐,这造就了后来魏忠贤等人的干政。
明熹宗即位后,升任皇太孙时代即结识的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而原为市井无赖的魏忠贤与朱由校乳母客氏狼狈为奸。抚养皇帝的李选侍和魏忠贤利用皇帝年少无知把持朝政,左光斗、杨涟等反对,不让李选侍与皇帝同住,迫使她移居他处,是为移宫案。
天启年距今多少年?
天启(公元1621年 - 1627年)为中国明朝第十五个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距今388~394年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朱常洛在位仅29天就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即位。朱由校因其父不受祖父万历帝的宠爱,所以自幼也备受冷落,少文化、好木技,被称之为木匠皇帝。
天启年间是指明朝的熹宗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按照天启元年也就是1621年计算的话,距今已经过去401年了。
天启(1621年- 1627年)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年号,明朝使用该年号7年。天启帝在位期间,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
如何评价明朝的天启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光宗长子,“红丸案”后,明光宗一命呜呼了,年仅16岁的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光宗暴卒后,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合谋从乾清宫逐出李选侍,即“移宫案”,扶立熹宗,自此东林党人受到重用,天启初年,内阁、都察院及六部等要职都为东林党人把持,盛极一时。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
天启二年(1622)熹宗下诏为张居正***,录方孝孺遗嗣,优恤元勋,给予祭葬及谥号。在澳门问题上态度强硬,还与荷兰殖民者两次在澎湖交战,并且获胜。而且有罢矿监,安抚辽东的明智之举。
但是,东林党人也提不出一个救世良方,他们忙于起用前期受贬的党人,排除异己,这些做法反而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迫使一部分官员投靠了正在发迹的魏忠贤。
魏忠贤本来就是个二流子,大字不识,被债主逼得混入宫中充当太监。后来和熹宗的乳母客氏搭上关系,得到熹宗的宠信。
熹宗宠信宦官近侍后,不理朝政,他喜欢做木匠活儿,史称“木匠皇帝”。魏忠贤专权,政治黑暗,国内的矛盾不断激化。
山海关外,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正步步逼进。 面对这些内忧外患,朱由校不积极应对,反倒一门心思做木匠活儿,魏忠贤经常在他做木匠活的时候奏事,朱由校烦得听不下去,推给魏忠贤,让他看着办就行。
这位手艺精湛的皇帝在木工制作方面天赋异禀,不管多复杂的家具,他看过之后都能做出来,传说第一张折叠床就是他发明的,他曾让太监把他做的东西拿到外面去卖,谁想到价格高还被一抢而空。
本该和鲁班齐名的熹宗皇帝由于投错了胎,做不了好皇帝,难以完成治理国家的大任,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误国的名声。
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
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任皇帝。到了他的下任崇祯皇帝,大明王朝走到了历史尽头。朱由校,何许人也?此人运气极佳,小小16岁就登基做了皇帝。历史上的天启皇帝,出名不在登基年龄小,而是他的木匠活干得十分出色。他生长在北京紫禁城里,自小就对紫禁城里的各类木结构的建筑着迷,沉缅研究,还亲手动手制作,那手艺技术水平绝对可与鲁班比试高低。从天启皇帝的履历来看,他在皇位上只干了六年,而且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干木匠活上,那么皇帝那一大摊子政事肯定是没时间去干了,原来都被他身边的大太监魏忠贤揽去承包了。明朝历史就是这么奇葩,一方面造就了一个木匠皇帝,另一方面又同时造就了一个当时的首贪魏忠贤。如此看来,大明王朝的灭亡,与天启皇帝脱不了干系!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校,居效切,拼音「jiào」、注音「ㄐㄧㄠˋ」),或稱天啟帝,光宗長子,中國明朝第16代皇帝。在位時間為1620年-1627年,年號天啟。光宗即位僅一個月而亡,使朱由校匆匆登位為帝,朱由校當時僅14歲,未曾被立為太子,甚至未接受正規教育,政事皆賴宦官輔佐,後來造就了太監魏忠賢等人的干政,與閹黨、東林黨之黨爭。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又與宦官魏忠賢、王體乾等去西苑深水處泛舟,卻因風強,小舟翻覆,皇帝落水,雖然隨即被救,但從此驚豫不堪,逐漸病重,尚書霍維華獻「靈露飲」,以五穀蒸餾而成,清甜可口,但幾個月後病情加劇,渾身浮腫,八月十一日,召見信王朱由檢,即行駕崩,時年23歲,廟號熹宗。熹宗無子,遺詔立五弟朱由檢為皇帝,即後來的明思宗。禮部定謚號曰「哲皇帝」,思宗宸墨改為「悊」。
熹宗遺詔:
“
朕以眇躬,仰紹祖宗鴻業七年於茲,深惟皇考取法堯舜之訓,兢兢業業,不敢怠遑。邇者三殿告成,光復堂構,夷氛屢挫,邊圉漸安,方銳意治平,與民休息,不謂稟賦虛弱,自青宮已然,及臨御以來,東西多警,朝夕在念,益用憂勞。多思傷脾,遂致綿惙,今乃複觸夙恙,衄血陡發憑幾,彌留殆不能起,有負先考顧託之命,朕用盡傷。若夫死生常理,人所不免,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全歸順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聰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丕紹倫序,即皇帝位。勉修令德,親賢納規,講學勤政,寬恤民生,嚴修內外,大小文武諸臣,協心輔佐,恪遵典則,保固皇圖,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宗室親、郡王藩屏為重,不得輙離封域。各處總督、鎮巡、三司,各止於本處朝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土官,俱免進香。於戲!兄弟大倫,幸社稷之有主;君臣至義,期夾輔以為忠。尚體至懷,用承末命。布告中外,咸使聞之。
明朝劉若愚《酌中志》「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沖擁園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 ,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嬉笑,皆出人意表。」。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明末清初談遷認為「閹尹之禍,劇於熹廟,並邊徽而二之。……疵德多矣」。將閹黨及滿清視為天啟年間兩大威脅,可見其嚴重性。
清道光年間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認為朱由校沈迷於木工,放任魏忠賢矯詔、管理朝政的行為視為貪玩而不長進,史載「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為之。性又急躁,有所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棄;棄而又成,不厭倦也。且不愛成器,不惜改毀,唯快一時之意。」「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5]。
民國直系將領吳佩孚認為明熹宗寵信閹黨,濫殺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才是明朝亡國的主因,更甚於萬曆。其恩師王紹勛,與吳佩孚提及明神宗怠政三秩時,感歎曰:「無為而治兮不必生一神宗三秩」,吳佩孚居然立刻應聲對仗:「有明之亡矣莫非殺六君子七賢。」
且不说我如何评价,我们先来看看民间和官方说法。近代很多人的印象里天启皇帝就是一个只会做木匠的不上朝皇帝,明朝昏庸皇帝排行榜里都有他的排名。
而清朝人王士禛写的《池北偶谈》: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不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刚好就证明了熹宗的昏庸。所以近代对熹宗的评价就这样一直丑化下去,以至于扭曲人们对熹宗的看法。
但是看《明熹宗实录》时发现不是这样的,据记载熹宗经常过御文华殿讲读,对军国大事亲自发表议论更是史不绝书。天启元年十二月时,内阁首辅叶向高上疏熹宗:我皇聪明天纵,朝临时临,真可谓勤政之主矣。从真正的史料来判断,熹宗文化水平是高的,头脑也是聪敏的。
而清修《明史》,《明熹宗实录》等有关熹宗真实情况的记载更是举不胜举,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更多看法的朋友欢迎在下面找我评论,互辩,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天启真实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天启真实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