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迁民历史真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迁民历史真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初大槐树移民时间?
明初大移民是指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开始,持续到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这个期间的移民充边的大移民政策。明朝打败元朝后,由于常年的战乱,导致西北,北方等地的人口极具减少,遍地荒芜,为了增强边疆的建设和发展,从朱元璋开始,从山西陆续迁出人口充实边疆,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洪洞县,人口迁出达到百万之多。
永乐扫北的真实故事?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1404后(明朝永乐二年),朱棣为填补渤海地区战乱后的空旷,出旨迁民
明代人口大迁从在什么年代?
明朝大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什么是洪洞寻根?
大槐树祭祖习俗
中国民间寻根祭祖活动
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在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一场旷古绝今的移民大迁徙,历时50年,迁民18次,遍布京、冀、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而这也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
六百多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回乡祭祖的大槐树后裔络绎不绝,形成了丰富的移民传说和悠久的祭祖传统习俗。让这一“祭祖习俗”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从1991年开始,洪洞县顺应民情,在几百年中国民间祭祖活动的基础上,吸纳了大量民间祭祀仪规,于每年清明节当天举办大规模官民合祭的“寻根祭祖大典”,受到了海内外移民后裔的热烈响应。
山西在明代共有几次大移民?
明初开国时,国民经济残破到渣,人口损失尤其惨重,扬州这样曾经繁华无比的大城市,竟都惨到只剩十来户人家。郑州知府苏琦叫苦说,明初的人口萧条,已到了“耕桑之地变为草莽”的地步。对这举国劳动力稀少的惨况,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终于使出了国家建设“大招”:移民!
自此以后,历经明朝洪武至永乐几代帝王,迁移人口高达百万的“洪武大移民”开始了。在这场规模空前的人口迁徙里,元末明初战乱较少,人口相对密集的山西地区,更成了移民的重点地区,四十六年的时间里,发生在山西的“大移民”活动,仅大规模的,就有十次之多。
以《明实录》记载,仅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轰轰烈烈的移民活动,就在山西折腾了至少七次。先是洪武九年时,明王朝将山西百姓迁往凤阳屯田,然后洪武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明王朝三次大规模迁移山西泽州潞州的无地农民,安排到北平真定临清归德等地种田,等于是中原各省,全有山西人迁移的身影。然后洪武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明王朝还两次迁移山西百姓,安排到塞北筑城防御。
待到朱棣打赢三年靖难之役,顺风顺水进京称帝,变身为永乐大帝后,移民这桩大折腾,他也立刻再接再厉。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他就一口气把山西太原平阳的大批人口,尽数迁移到自己的老窝北平地区,用以巩固边防。到了第二年春天,明成祖又从山西移民万户,充实到北京周边地区。永乐十四年(1416),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各省数万百姓,又被充实到保安州地区。
些时间地点数次,看上去一笔带过,但简单记录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分别,动辄数万人的离乡背井,历经漫漫的迁移之路,然后再陌生的新土地上安家生根,开出郁郁葱葱的良田,和炊烟绕绕的新家园。建立在废墟上的大明王朝,就是在这一系列艰难的迁徙里,默默开始了国家复兴之路。也正因如此艰难,所以比起之前汉唐各王朝的移民迁移来,明王朝的“移民条件”,也是十分优厚。移民的路上,每天的路费吃住,都是官府负责,每一户移民家庭来到新土地上,都要免除三年赋税,还要发放稻种耕牛。但纵是如此优厚,绝大多数的农民,也不愿离开家园。艰难的迁移,几乎都是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河南南极县出土的明代移民碑上,就记录了当地双兰屯里,一百一十户移民的情况:里长下面有十个甲首,以严格的里甲制度,管理离乡背井的移民们。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明初开国时,会***取空前残酷的反贪措施,对待***,严厉到扒皮塞草的零容忍程度。因为如此规模的移民,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对于封建王朝就是巨大考验,每一场移民活动就是火药桶,一旦官员贪酷害民,立刻会引发剧烈的反抗,***的局面就是分分钟到来。以此意义说,明初这场大移民,也见证了新建的明王朝,廉洁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也正是在这样高效的运作下,更有赖于百万移民痛苦的牺牲与艰难的劳动,开国穷困无比的明王朝,农业生产开始了高速复苏。《明实录》里记载,洪武二十五年时,垂暮的明太祖朱元璋,看过了彰德地区的山西移民们是年农业大丰收的奏报,这位性情冷峻的帝王当场“甚喜”高呼:“如此十年吾之贫者少矣!”近乎残酷的移民决定背后,是他一生执念的治国理想。
而此时的明王朝,耕地面积已达到空前的八百四十九万顷,岁粮三千二百七十八万石,相当于宋元年间一倍多;铁产量突破九千吨,相当于同时代全欧洲总和;棉花茶叶产量三百六十五万斤,宋元时权贵官宦才穿得上的棉布衣服,都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开国一片废墟烂摊的国家,此时已是“宇内富庶”的洪武盛世。无可争议的国家崛起辉煌,也来自上百万移民们,汗珠子摔八瓣的辛苦劳动。
甚至直到今天,中原各省村庄留存的资料里,也同样可以寻得当年移民们的足迹。以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山东省菏泽市地名志》记载,当时菏泽1753处村庄,有1270处建于明代,其中667处,正是建于洪武至永乐年间,火热大移民的年代里。这些村庄的家谱资料更告诉后人,绝大多数的村庄,都是从山西迁来。读懂这些事实,读懂的不止是一个家庭乃至多少家族的迁徙足迹,更读懂的,是生为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华民族的王朝辉煌,文明的浴火重生,不是来自哪个人的雄才大略,却是来自多少把家人扛在肩上的祖先们,沉默而辛勤的苦干。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就在他们迁徙的身影里。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山东省菏泽市地名志》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迁民历史真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迁民历史真相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