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梁宏达说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梁宏达说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七宝太监郑和明明是个太监,又为何能子孙满堂?
小编看来历史课没有及格过,是他兄弟过继给他的,郑和虽然是太监,但是他兄弟不是呀,古时候,许多人绝祠,可以选择本家族最近的晚辈过继给他传宗接代,所以说郑和有后人很正常啊!
郑和原来姓马,后成了明朝太监,他自已不能生育,他的儿子是从他哥哥那边过继过来的,名字叫马恩来,后马恩来有生育两个儿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这样才给郑和延续了香火。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所以这个七宝太监是啥?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太监算个职业吧,就是特殊了点。和普通人一样,有好有坏。有像王振这样为了荣华富贵入宫的,也有郑和这样因为战乱命运弄人做了太监。
不要以为是太监,就觉得郑和阴阳怪气,不男不女,挟势弄权。郑和可是立下过赫赫战功,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看吧,史书上的郑和评价很高,可以说走到了太监职业的人生巅峰,名垂青史。
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马文铭长子立嗣,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由此可见,郑和过继其兄长之子郑恩来为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这样青史留名的人当然能子孙满堂。
首先纠正一下你提这个问题里面的七宝是不对的,郑和原名叫马三宝,小时候因为家乡战乱被迫成了一个小太监,这才有了后世所称的三宝太监,并不是你说的七宝太监哦!后来正和机缘巧合之下成了朱棣的侍卫,又在靖难之役中业绩表现突出,才被朱棣赐名为郑和。
郑和小时候就被***了,所以肯定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后来郑和的哥哥马文铭(曾经网上看过很多关于郑和的小段子,有写郑和的哥哥郑文铭,无法理解……)把他的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后跟随郑和姓氏改名为郑恩来。就这样郑和后继有人了,后来郑恩来开枝散叶,后来他这一脉也算人丁兴旺。
郑和这样历史上做过特殊贡献的名人,却不幸做了太监,总感觉很可惜。最后能通过这种方式延续香火,也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还满意,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韩国首都有块石碑,韩国百姓将它视为“国耻”,为啥***却禁止毁坏?
韩国曾经和我们保持了一段时间很漫长的宗藩关系,在那些时间中,他们一直追随在我们的中原王朝身后,很忠诚地扮演着他们的小弟角色。
而在他们扮演小弟角色的时候,因为和我们联系颇深,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我们的影响。
比如他们古代使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就是我们中原地区的衣服样式,他们的宫殿或者房子,也基本和我们历史中的宫殿、房子差不多。
那个时候的韩国和我们就亲如兄弟一般,只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关系被断裂了开来。
韩国与我们的关系断裂发生在清朝末期,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爆发了甲午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清朝败得很惨,不仅被迫和日本签订了很多屈辱的条约,还不得不终止了和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彻底失去了对这位小弟的掌控权。
在日本人控制韩国期间,因为日本人同样对中华文化崇尚不已,所以他们没有改变韩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追求,在很多和我们有关的事物上,他们都允许韩国人保有了原有的样子。
只是在对待一些特殊的事物上,他们却做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比如有一块石碑,当时就遭受到了日本人的拆除。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讲一下这块石碑。
在韩国首尔有一块功德碑,至今为止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让人觉得惊奇的是,在这块石碑上并没有任何韩文,在正面刻着的是满文和蒙文,在背面克制的是古体汉字。在这个石碑上有九百多个字,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最上边的7个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为什么在韩国的首都却有一块刻着中国文字的石碑呢,而且还是歌颂大清皇帝?
其实在古时候中原王朝时期,韩国属于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所扮演的是小弟的角色。不难发现他们古时候所使用的文字,是那时候的汉字,他们所穿的衣服也是中原地区的样式,连宫殿的格局都是差不多。
接下来说一说这块功德碑,皇太极于1639年建立清朝称皇帝,当时朝鲜属于明朝的藩属国,他并不承认这个皇帝,所以便与清朝爆发了战争,史称丙子之役。当时皇太极亲自带12万大军征讨,清军最擅长的就是野战,极为有优势,直接打到了朝鲜国都汉城也就是现如今的韩国首都首尔。那时朝鲜的仁宗直接弃城逃跑到了南汉山城。
他带领的军队在12天就已经到达了南海城下,层层包围,早已溃不成军,无力抵抗之下,于1637年正月30日投降,向皇帝磕头拜礼,从此之后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在这场战争过后,清朝的将领就主张让朝鲜建议做这样的功德碑。最初皇太极并没有同意此事,正处于摇摆不定之时,朝鲜的大臣也提出可以修建此功德碑。清朝军队撤离不久之后就开始修建,但是因为工程量实在太大,又催得比较着急,可能也是因为很多人认为修建功德碑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在修建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人都逃走了,导致功德杯在1938年也就是战争结束的第2年才修好。
这个问题让韩国相当尴尬。
其实不仅是韩国,所有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如果不说自己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东方国家,感觉自己要被他人笑话;
但是自己挖掘的历史,全都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更让人笑话,还不如没有。
所以,韩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发展到后来,就成了韩国人完全架空历史,自己创造历史的畸形走位。
但韩国又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是自己的历史,必然要有相关的“文物”来佐证,否则就是信口开河(实际上确实是),而这一找,又是给天朝当牛做马的历史......
比如韩国首都首尔的这块石碑,按说有石碑,首先是个文物,表明韩国不是美国这样的没有历史的国家,但仔细一看,全是汉字,而且还是表明主仆关系的汉字,这就不是一般的尴尬了,你说我是扔了呢?还是扔了?
事实上,韩国也确实纠结了很长时间。因为这块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石碑,虽然有300多年历史,但却写了韩国人当牛做马的历史。
这块石碑,立于1639年,而之所以立此碑,和清朝崛起过程中征服朝鲜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后金崛起后,分别于1627年和1636年先后两次大规模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屈服,断绝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梁宏达说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梁宏达说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