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包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包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对历史发展有哪些巨大贡献?
隋朝虽然很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最深远的应该是开启了科举制度,从隋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末。这个制度让人才可以向上流动,防止阶级固化,为封建统治提供了足够的人才,使得封建帝国在更迭中延续了千年。开凿了运河,贯穿南北,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隋朝初步建立三省六部制,这一政治制度在唐朝进行了充分完善,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
隋朝和秦朝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王朝,两个王朝也很相似,同样是统治时间不长,但是对历史的贡献巨大。
隋朝对历史的贡献主要有:
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让底层读书人也有了上迁之路,打破了千年以来由世家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1906年清***结束了科举考试)
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维护国家统一,大运河是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昙花一现,繁荣一时的隋朝为何是个短命的王朝?
隋朝的繁华事实上是大量积累前代的结果,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通过和平政变的方式取得皇位。可以说北周的全部积累丝毫无损的过渡到隋文帝杨坚的手中。虽然地方上有几次叛乱,可是对于整体的国家经济没有过多的损害,所以他才可以统一南北,才可以制造经济的繁荣和盛世的局面。可是在繁华背后仍然隐藏着杀机,正是这样众多的危机组合到了一起才致使隋朝二世而亡。
豪门大姓依旧掌权
豪门大姓是中古时期的社会支柱,他们在社会上掌握着绝对压倒性的力量,皇位的更替演变甚至有时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而隋朝的上位以及统一南北根本原因也是因为隋代的各项政策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也愿意承认隋文帝的统治。在隋朝初年的重臣集团中有“四贵”,分别是高颎、虞庆则,杨雄,苏威。高颎是勃海高氏,他和北齐的建立者高欢是同一个大族出身。虞庆则京兆栎阳人,其家族先祖本姓鱼,仕奉匈奴铁弗部赫连氏,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强。杨雄是隋文帝杨坚族子,隋朝宗室,出身弘农杨氏。苏威是曹魏侍中苏则十世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大冢宰宇文护之婿,在北周也是一等一的门第。这些人就构成了隋朝的核心决策集团,代表着家族的利益和世家大族的瞩目。可是隋炀帝即位后,远征高句丽甚至已经征到了世家大族的头上。比如代北虏姓长孙氏的家族子弟长孙顺德就是为了逃避兵役才投奔了李渊。这样严重损害世家大族利益的举动,自然招致了厌恶。世家大族将势力分散到了其他代理人的头上,比如李渊、李密、萧铣等人。所以,这是隋朝短暂骤亡的根本原因。
过分集中的皇权
隋文帝建立的国家权力太过于集中。文帝本身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君王。他幻想着所有的儿子都是同父同母所生就不会互相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同室操戈。可事实上他的五个儿子是厮杀的最惨烈的兄弟。隋文帝将所有的权力握在皇帝手中,他希望未来的皇帝会是继承他政策的守成君主。可是上位的却是杨广这样的好大喜功,挥霍无度的君主。过分集中的皇权致使朝廷中敢于劝谏隋炀帝的大臣都没有,更不要说是制衡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隋炀帝修运河,修迷城,三征高句丽,穷奢极欲,肆意妄为。在这种情况下,民不聊生,百姓造反,官吏起兵,隋朝的天下瞬间毁于战火之中。
秦、隋两朝,都是二世而亡,但他们所作出的功绩,是无法抹杀的。但是因为后来统治者的需要,秦始皇、隋炀帝都被刻意丑化了。隋文帝留给杨广的,是一个十分强大的王朝,那么昙花一现,繁荣一时的隋朝为何是个短命的王朝?
隋炀帝的性格
隋炀帝杨广,其性格是复杂多变的。他既有励精图治的一面,也有贪图享受的一面。他大力提拔儒士到朝廷任职,但同时他也受佛老思想影响很深。当初在江都,杨广醉心醇酒美人。对于遍地起义愁眉不展,却又一边自我安慰:“好头颅,谁当砍之”,当萧后惊问原因的时候,他自我嘲解:“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他自有雄心壮志想要超越父亲的功业,但也受到江南清虚思想的腐蚀。性格的多面性,使得杨广缺乏理性,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有时是致命伤。
实行急政
因为自东、西魏分裂后,东西一直在对峙。因此,杨广继位后不久,便开始立刻建设洛阳,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征发大量劳役。再者,隋炀帝为了贯通南北交流,又让人开凿大运河。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就像修长城一样,没有雄厚的财力和气魄,之无法完成的。但是这两个过程中,劳民伤财是注定的,这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隋书》中评价他:“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对于隋炀帝的行为有了一个很到位的描述。如果这些政策能慢慢施行,说不定也会流芳千古。秦、隋两朝快速灭亡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施政太急,对民力压榨太过厉害,使得反抗的力量此起彼伏。再加上其他原因的叠加,便很容易灭亡了。
三征高句丽
但对隋朝更雪上加霜的,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隋文帝也曾征讨高句丽,但无功而返。隋炀帝因为性格的缺陷,在启民可汗臣服之后,隋炀帝对高句丽的抗拒产生了不满。又自逞永济渠凿通,运粮方便,因此大力征伐。隋炀帝曾对高句丽使者说道:“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汉朝也是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积蓄之后,才对匈奴开战,而隋炀帝却想毕其功于一役,自然是不可能成功。
因为在隋炀帝七年,作为征讨高句丽粮草供应基地的山东、河南,发生水灾,此时再供应大军粮草,苛捐杂税可想而知,老百姓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铤而走险,走上反抗的道路。人民相聚为盗,跨州连郡,使得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此时在江都享乐的隋炀帝,还想着能像南朝陈那样,偏安一隅,对于局势已经束手无策了。最终,隋炀帝在叛军威迫下,上吊而死。
综上所述,因为隋炀帝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他好大喜功、贪图美色,对于民力役使太急。而且在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他不反思自己的行为,给老百姓带来了的深重苦难。最终人民忍无可忍,起义的烽火遍地都是,隋炀帝在汹涌的历史大潮之中陨落。使得原本有可能创造一个时代的隋朝,也是二世而亡,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留给后人无尽的感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包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包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