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文官集团进化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文官集团进化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文官集团是个怎样的存在?万历后期的明朝慢慢走向***,他们要负多大责任?
明代文官集团即是明朝整个士大夫阶级的合称,主要指在京官员,包含“内阁、六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机构,以文臣为主要代表。可以说,这群人聚集在一起的能量是极其强大的,对上可改变皇帝的意志,对下可左右万民的命运,深远的讲,足以影响国家之兴亡。
先介绍一下明朝的中央机构:
自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再到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明朝的中央政治机构布局大致稳定了下来。五军都督府(前后左右中 五军)管全国军事作战;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六部(吏、兵、刑、户、工、礼)各分职能;都察院监察百官;大理寺掌刑名;锦衣卫监察天下。而内阁、六部、都察院就是文官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的政治权利归属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
为什么要强调这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朱棣设立东厂后,宦官势力抬头。这与朱棣在靖难时受到宦官的帮助是有关的,朱棣与其父一样,好猜忌,而朱棣更是连锦衣卫都不信任的,所以特别设立“东缉事厂”,派亲信的宦官担任首领,使东厂的权利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第二个,朱瞻基的这一命令打破了朱元璋不准宦官干政的禁令,使宦官有机会干预政务,而明中期帝王的懈政,使宦官长期掌握批红权,有了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实力。
第三个,发生在土木堡的这一次大败,使明朝精锐损失殆尽,朱元璋与朱棣留下的勋贵老臣大多战死,此后朝中再无勋贵功臣的立足之地,而失去了这一重要力量支持的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来帮助自己对抗文官集团,宦官由此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明朝掌权的太监之多正是由于此,因为皇帝的需要,所以这群人走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皇帝会联合宦官对付文官集团,结果即是导致如王振、刘瑾之流祸乱朝纲;皇帝也会联合文官压制宦官,如弘治中兴;当然,文官集团也会联合宦官压制皇帝,可见张居正。也有少数皇帝不在此列,如朱元璋与朱棣,因为手中有刀;再如嘉靖,将宦官与文臣置于掌中。
文官集团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前面已经介绍过,其成员由在京官员,主要是内阁、六部、都察院组成。
从遗甲十三副到攻城略地,明末的八旗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超越明军的?
首先,明以天子守国门为傲,但注意守的意思,以长城为线,以要塞重城为点,点线结合,布置重兵,守望相顾,拒敌于国门之外。明的军事战略基于此,故辽东不是明的重点区域,以李家节制女真等族,有得有失,李家养贼自重,来以求自保。故明未辽东局势如此。
其二,明万历三大征取得胜利,但也耗尽军力,能征贯战之士多亡,此后便处于恢复期,努尔哈赤趁其恢复之机,起兵必然以强击疲惫之师,此军队大势未复也。
其三,明万历懒政,疏于大意,未做到知己知彼故出战便陷于不利之地,反之努尔哈赤深知明之要害,充分利用了明内部弱点。此用己之长击彼之短也。
其四,努深懂历史,知道要充分利用人数众多的汉族人,故和汉族失意知识分子结合起来,又充分利用降将,极大扩充了力量。所以清一建国,便有汉人充分参与并为之死战。
天下之大,以项羽之强也败于垓下,所以强盛的武力,必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人常言八旗强盛明军不敌,殊不知后金虽小却有大局优势,这是基础的条件,没有这些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开局若正确,后代又努力,则胜利指曰可待。
感叹下,战略上的正确,必不拘于一城一地,伟人之所以伟大,是有眼光,能把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在一起,可叹的是清人才辈出,皇太极,多尔衮继努尔哈赤而起,把胜利持继下去,反观明却相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文官集团进化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文官集团进化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