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科教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科教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剧的历史上有没有【***这都能犯】的低级错误?
我们讨论的是历史类电视剧中的低级错误,我理解为应该是和基础的历史知识不符的一些“低级问题”,那些拍摄上的穿帮镜头暂且按下不表。
一.“我是预言家”---汉武大帝
《大汉天子》中,黄教主一脸正气地说出了这么梦幻的话。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最初是曹魏时期的陈群提出来的。
而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选官标准主要是孝顺亲长,兼能正直,也就是所谓的“举孝廉”。
我们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竟然能预言到几百年后另一个王朝的选官制度。如果拥有这种穿越开挂的属性,讲道理汉朝应该至少还能再活500年.....
二.“有人模仿我的脸”---努尔哈赤
电视剧《盛世仁杰》里,郑则仕演的狄仁杰要反杀武承嗣,在鼓舞人心的时候刷了一波回忆,回顾了一下李家的开国历史,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对不对?但是再仔细看看,你会发现这位“唐太宗”穿的衣服是清朝的马褂......
多谢邀请。
我始终认为***剧不是科教片,若仅仅以***大众为目的,则主要审视的当是作品本身的故事性,而非苛责其科学性或严谨性。不过,即便再宽容,有时候观看一些***剧,碍于常识已经充盈于心,看到一些细节的怪模怪样,仍难免在心中来句感慨。比如今天谈及的清宫剧中男女演员造型。
情况要从马景涛老师在《梅花烙》中的扮相说起!
姑且不说这《梅花烙》的剧情如何,但就马老师的发型而言,拿到今天看都不乏时尚,若再蓬松些,马老师及旁边的小伙伴简直可以模仿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了!
随着***剧产业的迅猛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注重本身质量,然而相比观众在欣赏水平上的进步还是要缓慢了不少,经常被发现各种穿帮镜头,甚至是常识性错误,闹出笑话。最近,包括《三国演义》《芈月传》这样的历史剧都出现了错误,但最贻笑大方的还是一部由SBS电视台出品的韩剧。
在电视剧《知否》中,让人一头雾水的台词还有不少。比如剧中小公爷评价女主角明兰时,竟然说出了“恃宠不骄”这样具有明显错误的“成语”,而孔嬷嬷的一句“听过一些耳闻”,更让观众觉得无比尴尬。因为主演赵丽颖、冯绍峰自带流量,《知否》开播以后就令观众十分期待,然而接二连三地出现台词上的低级错误,让观众不能不对这部充满期待的电视剧“刮目相看”。
爱看***剧的观众只要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其实除了《知否》以外,剧中角色说话或语义含混或词不达意已绝非个别现象。《老九门》中“我舍弟的爱人得了重病。”、《抗日奇侠》中“自己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了”、《凤求凰》中“公主刚刚大病初愈”等台词就让观众啼笑皆非,至于剧中角色望文生义乱用成语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禁想问,现在的***剧为啥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剧中还有很多常规性的错误,比如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躲***的神能力,这些根本就不可实现情况。希望网友们理性看剧,切记不要模仿。你还知道什么***剧中的常识错误,欢迎留言与小编讨论
《 三国演义》这部剧有演义错误的,我只指出一处就行了,看似不太符合逻辑的!比如,赵云是独得善终的人,病死的!剧开头时,他比孔明年轻,为何还死在了孔明前面呢?剧后面时,为何赵云比孔明老很多呢?因此,太***太低级的错误,谁都看出来了!
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出土“玉板指”的古墓位于河南安阳,所谓的“花木兰墓”只是一个噱头,墓主人实际系历史上第一个能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商代皇后妇好。
虽然花木兰的事迹家喻户晓,但历史上是否有这么一个代夫从军的女将还有很多争议。
192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处大型商代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在1***6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妇好墓内部)
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无墓道。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
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5米,宽3.4~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塌毁,棺木也已腐朽,从残迹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
墓内殉人16个,其中4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东壁龛中,1人在西壁龛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椁内棺外。
另外还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遗憾的是墓主遗骸已经化为朽泥。
该墓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枚玉谍(俗称玉板指)、一件青铜觚、三联甗、偶方彝和数片片甲骨。
据我所知,花木兰墓在全国有四处。
她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巾帼女将军。花木兰17岁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12年,竟然瞒过众人,没人知道她本是女儿之身。
由于木兰战功赫赫,逐渐由士兵升为将军。战争结束后,她拒绝***厚禄,辞别皇帝回到了家乡,从此木兰恢复了女儿之身。
木兰去世后葬在了万花山脚下。当地人称“花家陵”。当时皇帝辍朝三日,派人去送葬。当初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
1984年,延安市***拨出专款,在花家陵山脚下修建了“木兰陵园”。陵园占地18亩,园内遍植松柏花卉,郁郁葱葱,肃穆庄严。(如图)
<陕西延安木兰墓>
据明代《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本是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指的是营郭这个地方)。
县志所记述的和《木兰辞》一样,木兰替父从军,到后来功高卓著升为将军。战争结束归乡还女儿之身,众人大惊,原来木兰是个美娇娘。
皇上欲纳其为妃,木兰誓死不从,被迫自尽,皇上感其刚烈,追谥其为“孝烈将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一首简单的《木兰辞》,又把很多人拉到了高中的课堂。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早已经被各个年龄段的人所熟知。那么河南地区出土的这一处“花木兰墓”,到底有什么奇特呢?
1***6年的时候,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一处农民耕地上,正在深挖土搞防空,结果被紧急叫停。原来在这处耕地下面,发现了一处墓穴。于是本着抢救性发掘的目的,派来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
经过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这里是一处殷墟,而且还是商朝的一位王室成员。整个墓葬南北56米,东西4米,深度将近有8米左右。但是棺材长期泡在水里面,等到挖出来的时候,尸骨已经腐烂了。
经过进一步考古探究,发现这座墓穴很有可能是商朝妇好夫人的墓。前段时间播放的大型博物类科教片《国家宝藏》,有一集就是专门讲述妇好的。
他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后,同时也是武丁手下的一员大将。史书上面记载——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其实是说她多次带兵征讨,有一次带了1万多人讨伐羌国。
除了外出带兵打仗之外,妇好还负责着国内的祭祀工作。古代人把祭祀看得非常神圣,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担当的,可见武丁对他的信任。在妇好的帮助下,还出现了武丁中兴的情况。然而人终有一死,妇好就被埋葬在了如今的河南安阳。根据当时的文物出土情况,总共有玉器755件,63件石器,40多件宝石器。所有的各种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平。
令专家激动不已的,是其中的一件玉器——玉扳指,按照道理来说,玉扳指应该非常常见。但是这种玉扳指和普通装饰的还不一样。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玉谍(shè),是用来***拉弓射箭的工具。
一般使用的时候都是套在右边的拇指上,防止在拉弓射箭的时候勒伤拇指。但是至于说专家激动不已,我也没有搞明白专家到底激动什么。难道说仅凭这个证据,就能证明妇好经常出兵打仗?
其实我猜测,很有可能因为在这之前,很多史书记载确实有妇好这个人,而且也是一位巾帼女英雄。只是一直没有出现实物佐证,如今的这次考古发现,不仅证明了妇好的存在,而且玉扳指也证明了其确实有领兵打仗的经历。
因为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女性的陪葬品很少会出现兵器。但凡出现兵器的陪葬墓穴,基本上都说明其生前是一个将军。其实我认为玉扳指的证明作用不大,因为陪葬里面有更多可能证明其女将军身份的陪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科教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科教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