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解说朱元璋晚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解说朱元璋晚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晚年有多残暴?
晚年的朱元璋残杀了很多的功臣,尤其是蓝玉案、胡惟庸案,这两个案子牵扯的人特别的多,很多无罪的人,也都受到了朱元璋的处罚。胡惟庸被杀以后,明朝的宰相制度被彻底的废除了。
朱元璋晚年为什么嗜杀?
1.地位的焦虑使朱元璋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意识,他恐惧别人篡夺皇位,走向极端偏执乃至滥杀无辜。由于对地位的焦虑,朱元璋不断产生无名的恐惧与烦恼,热衷于杀戮是其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病态做法。这一做法使他自己走向封闭,变成了一个极为孤独的人,无论是周围群臣还是妃嫔子女,无人敢于向他进言,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朱元璋的***想敌。
2.晚年的朱元璋人格分裂,他无法抑制压抑已久的焦虑与抑郁,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朝堂之上,他是九五之尊,保持着高度自信;平日里内心焦虑,充满了自卑。
明太祖晚年很昏庸吗?
人到了晚年难免精力衰退,思虑不周,处理复杂事物考虑不到位。如果平时太过独断,这时没人提醒,容易出现武断误令,也就是你说的昏聩。
他不是变庸了,而是考虑不了那么全面。
明太祖就是朱元璋,说实话,朱元璋的本事并不是乱吹的,能从一个赤贫之身成长到大将军、吴王,到最后开大明276年基业(不包括南明),这种能力和魄力,足以让后世肃然起敬。
不过并不是说朱元璋就是一个千古完人,在他晚年的时候也确实做过不少昏庸的事,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恢复灭绝了一千多年的人葬仪式。
朱元璋晚年并不算昏庸,而是愈加残暴
朱元璋晚年,国家太平无事,四方安稳,民生、经济、农作、水利等都远远超过了前元,甚至连汉唐都有所不及。据洪武二十六的户部记载:大明全国耕作土地达八百五十万顷,全国人口六千零五十四万,田税中仅米麦一项,收入就达三千三百万石。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来看看历代数据:两宋全国耕作土地最高统计为真宗时期的五百二十四万顷,全国人口最高统计为四千五百万,盛唐时期的粮税收入最高统计仅有洪武二十六年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而此时离朱元璋去世也仅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他是一手缔造了“洪武盛世”,并将其完美地传承了下去,从一点来看,朱元璋就绝不昏庸。
可不昏庸不代表不残暴,商纣、始皇、隋炀三位也不昏庸,但是残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已经七十一岁了,这一年,深感阳寿将近的他特意写了一份诏书:“责殉诸妃”。
这短短的四个字,却是把先秦时期已经灭绝的人葬制度再次给制定了起来。人葬在商周时期十分流行,孟子就曾说过:“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由于这种野蛮制度的残忍,自春秋以来就不断受到诸子的批评和否定。
春秋战国交替期间,这种“人葬”制度逐渐地被取消,改而以泥塑木偶代替,到了秦汉之际,“人葬”制度彻底消除,再也没听过以人殉葬的记载了。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倒行逆施”,主要还是因为他吸取了前朝后宫干政的教训,希望以大规模的“人葬”来消除后宫对未来皇帝的影响,特别是他那才二十三岁的皇太孙朱允炆。
在朱元璋后宫之中,除了一位张美人,因为女儿年仅四岁不能没妈妈之外,其余嫔妃在朱元璋死后一律殉葬。《明朝小史》中只记载了十一个字:“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这十一个字的背后,却是嫔妃最后的血泪,是她们对朱元璋的控诉,也是我们后世研究朱元璋残暴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
而且由于朱元璋开了头,立了规矩,对于十分遵守祖制的大明来说,人葬自然也要紧紧跟随着老祖宗的脚步了。永乐皇帝死后,殉葬三十多位嫔妃,洪熙皇帝死后,五位嫔妃殉葬,宣德皇帝死后,十人殉葬,景泰皇帝死后,“诸嫔妃唐氏者等”殉葬。
甚至“人葬”制度并不局限于皇帝,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死后,“王妃皆殉”,朱元璋孙子朱有炖死后,“六夫人”殉葬。可以说恢复“人葬”制度是朱元璋做得最残忍的一件事,是完全践踏了自春秋时期就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严重摧残妇女的尊严的错误政策。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谢邀!明太祖的晚年并不昏庸,而之所以有些人会产生这种印象,可能还是与立储和屠戮大臣有关,我们来简单说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阴云笼罩应天府,一个几乎影响了整个明代历史发展的事件发生了——太子朱标病逝。
这个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是65岁了。围绕着朱标之死,朱元璋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立皇孙朱允炆为接班人,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朱元璋不立其他儿子呢?要知道,他的儿子可是有二十多个。
关于这一点,我们参考参考前代帝王的择储就比较清楚了。
唐太宗李世民可谓英主,又是马上天子,威望素重,可以说,他要真的铁了心想立谁,根本没有人可以阻挡。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接班人是晋王李治,太宗以为吴王李恪“类己”,很想立他,然而廷议之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激谏,使李世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长孙无忌心里那点小九九并不难猜,他就是希望太子位固定在自己外甥身上,李承乾、李泰不行了,那么就必须让李治上。
从太宗的立场考虑,太子关乎国本,大臣的意见很重要,确实不好以一己好恶来强定。
而这在朱元璋看来,也是一样的,大臣们拥戴朱标,朱标去世后,这种拥戴就转到了他的儿子身上,其次,立嫡立长,朱允炆的名分也相对要正得多。
当然,朱元璋不止朱标这一位嫡子,他还有秦王与晋王,不过这俩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晋王因为饭菜不合口味,就对厨子动鞭子,秦王好女色,常常令人执画像四处找美女。
这样的人,如何能托付江山呢?
立储已定,朱元璋就得考虑另外一件事了,那就是怎么让孙儿把江山坐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解说朱元璋晚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解说朱元璋晚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