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评论明朝这段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如何评论明朝这段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正确看待明朝历史?
中国自秦以来,虽一直被称作君主专制制度,但实际上皇权只是整个权力格局中的一部分,皇权要通过与其他势力的互动,来实现对政权的掌控。
至少在宋朝以前,贵族阶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与皇权共天下,如秦朝时期残存的六国贵族、汉朝时期广泛存在的异姓和同姓诸侯王,他们拥有实打实的封地,享有封地内所有***的所有权,且是世袭。而从东汉到两晋,世家大族又应运而生,他们逐渐架空皇权,还垄断了朝廷的用人选拔权,事实上形成了某种世袭机制。
而进入宋朝,皇权通过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世袭特权,并扶持士大夫阶层与皇权共天下。宋朝时,皇权与士大夫形成了良性互动,二者既互相合作又互相制衡,皇权保持了有限度的克制和理性。所以,有人说宋朝才是中国君主制最完美的时代。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这一时期的官僚机构是松散的,也谈不上皇权对下的操控,地方呈现出高度自治的态势。而且元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拥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又受到游牧文明的影响,事实上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君主专制体制。
而明朝在建立后,有鉴于元朝的自治体制的不稳定,朱元璋从政治上并没有过多继承元朝,而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整个国家从高度自治转向了高度专制,甚至不再需要一个与皇权产生互动的阶层,而是企图无限扩张皇权,以达到包揽一切的目的。
至此,皇权不再呈现出有限度的克制和理性,而是任性而为。从明朝开始,皇帝可以大张旗鼓地打臣子的***,而不用顾及对方的体面和对方背后的势力,因为他们背后根本没什么势力,一切都是皇帝给的,皇帝也可以瞬间收回。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宦官,他们虽然彼此既有拮抗又有合作,但说到底都是依附于皇权而生。
此外,明朝也颠覆了元朝的开放与包容。明朝认为元朝的开放与包容会带来多元的价值观,不利于统治。所以,明朝从朱元璋开始主动关闭国门,思想上也日趋保守,整个社会呈现出内敛的状态。
当然,这里我不是强调游牧文明好,而是因为游牧文明本身的生活特性,才导致他们相对比较开放、包容、敢于开拓、具备国际视野,而非内敛、保守、封闭、局限。中国历史相对比较伟大的时代,往往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混搭,这种混搭的背后当然充满了血和泪,但却完成了文明的重塑,比如唐朝、清朝。
相比较来说,明朝的格局就显得小一些。像郑和下西洋这种事,也只有浸染游牧之风的明成祖朱棣才做得出来,换做朱元璋、朱标、朱允炆之流,那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朱明王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大的专制王朝中的一个。亮点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大汉族主义以及狭隘民族主义者认为朱明王朝“最了不起”啥都好!啥都先进!由此出现了,丑化、歧视、贬低,其他兄弟民族者。
明朝有故事,而清朝只有事故。明朝是唐宋王朝的继承者,疆域大过宋朝,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深化,明朝没有对外割地赔款。清朝也奉明朝为正朔。明朝的历史贡献不容抹杀,治理上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明朝皇帝在当时就只是一个职务,而内阁文官集团权力很大。官僚都很有个性,张居正想有作为,他作为的动力来于传统文化,而不同于清朝时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一种被迫性质。官僚集团把传统发挥到极致,万历不得不***,感觉很无奈,30年不上朝,但是大事他还是要抓的。例如三大征,都取得胜利。但不上朝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张居正为了有所作为也不得不借用私人手段,而这跟现在的情况,一般社会情况很是类似。归根结底是说道德往往代替了法律。
海瑞是最典型的传统官员,他的理念通常是洪武朱元璋时期的法律、习俗,而100多年后,乡间发生的变化使得秩序混乱,民风不敦,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日益破产,海瑞敢于清理***,主持公道。他敢于直斥皇帝,而为内阁同情,显得似乎并不孤独。但海瑞还是在一种争论中病逝了。他们两个人的结果不能说是悲剧。在清朝没有这样的官职。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明朝,而不喜欢清朝。明朝的确是继承了明朝的传统。而清朝是很虚伪的,清朝的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文化上是倒退的。对于明朝的灭亡,《万历十五年》的作者作了某种检讨,这个检讨从万历15年开始。与西方理念比较的结果是中国的文官集团陷入了内斗,即所谓陵替。我的理解,陵替就是渐渐***了。
明朝帝王死社稷,藩王都在封地不得出来乱跑,官员也在属地不得乱跑,本是好的规定,后面陵替了。明朝是真正的中华文化载体。它的成功与失败都有现实意义。明朝并不黑暗,相反是开明的。
谢谢邀请回答!
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崛起的!元朝末期,蒙古人做为异族统治下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其中把***划为最低等阶层自然要产生剧烈反抗,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应运而起,建立大明朝,在***为主体的中国,应该是驱除鞑虏,得位自然最正,顺应人心思变的潮流!
网上有人评论明朝国土面积最小,这一点我不能认同!因为朱元璋上位后修元史,目的就是朝代更替以天然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出现,对元朝庞大领土产生争夺雄心,不愧为一代开国雄主!
在当时背景下,一改***积弱的民风,整个明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下,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一直到崇祯煤山自尽为止,历代君主也确实做到这几点!而且纵观整个明史,都是在和异族战争中渡过的,可以说是尚武的朝代。
在文化方面,明代可以说是人文荟萃,唐伯虎的诗书画三绝,亚圣王明阳心学大成,政治家张居正,兵家戚继光,徐达,常遇春,蓝玉,包括明后期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一大批优秀军事将领,遗憾的是在武轻文贵的政治传统下善终者廖廖!
当然做为封建朝代的局限性问题自然也是很多,从早期的垦兵制度,士农工商匠户的严格划分,限制了人民的流动性,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在明后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端,小作坊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品牌意识也有了开始,比如宣德炉,子冈牌等等,但都因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发展至工业时代。
朝代更替自然是天时以及人和,明朝到了寿终正寝自然是必然结局,明后期天灾不断,朝堂党争不断,商人为一己之利暗通敌国,军人养寇自重,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暴起,外敌虎视耽耽,正是人心散尽天倾倒,无力回天尽茫然!
一点浅见欢迎指正!
《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好评神剧,跟历史是否完全相符?
《大明王朝1566》这部优秀[_a***_],是由张黎导演指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一班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的主线是讲述嘉靖帝(朱厚熜)与海瑞的故事,以此展开嘉靖三十九年的大明王朝的历史背景:当时嘉靖帝一意玄修,刚愎自用,将内阁推到朝前,退居幕后,把控着大明朝的经济、军事、政治的大权;以至于首辅严嵩逢迎上意,竖党专权、官场贪墨、民不聊生;一介举人海瑞,耿直如斯,为家、为国、为民,不惧强权,勇于向封建皇权发起挑战。
通观全剧,该剧剧情紧凑,只言片语中都透露出官场种种的勾心斗角,大的方向是符合历史的,最终徐阶斗倒了首辅严嵩,取而代之,但毕竟是电视剧,为剧情饱满,或叙事铺垫,或塑造人物形象,难免虚拟出一些人或事,下面简单说一下该剧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其一:改稻为桑事件
该剧开篇通过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二十九,钦天监周云逸上书直谏“朝廷开支五度,官场贪墨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人怨”,遭到东厂提刑太监冯宝打死一事,扒出大明真实底裤:国库没钱。引出嘉靖帝、内阁大臣、司礼监的御前财政会议,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与以徐阶为首的清流针锋相对,严嵩借张居正“开通海上商路,丝绸贸易”一话,提议改稻为桑,继续为嘉靖帝的挥霍填补财政窟窿,以维持皇帝尊严与严党利益。由此围绕着“改稻为桑”这一国策,开始了严党与清流的内斗。
历史中明朝根本没有改稻为桑这一国策,该剧也是通过这一国策的执行,引出剧内各方势力与人员,借以推动剧情发展。
其二:内阁顺序
该剧中小阁老严世蕃,高拱、张居正、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都在嘉靖朝入阁拜相,实际中几人的入阁时间如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评论明朝这段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评论明朝这段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