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前中国人怎么和外国人交流的?
以前欧洲说的是拉丁语。 而中国人和外国人打官方交道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
那时候秦国和赵国一般用青铜剑、弩阵和他们交流;大汉时用铁剑、骑兵、弓箭和和亲(中国衰落的开始);南北朝时用同化,外国人打进来啦;隋朝也是用武力,唐朝本就是混血儿;宋朝送钱、送地、送女人到送中国;元朝是外国人建立的;明朝用武力和海禁;清朝用“宁予友邦,不予家奴”(在此之前都是老外学中文,中国官方是不会去学外语的);现在用英语来衡量你的文学水平。
有人说中国人都喜欢唐太宗、康熙和乾隆,而外国人更推崇杨坚,为什么?
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李世民是历来儒家所推崇的圣主明君的楷模。李世民善用兵、善纳谏,懂得作为一个君主要克制自己有过份的建立宏大功业的愿望,懂得恤用民力,因此能够继隋之基业而开唐之盛世。
当然对于李世民的认识与观点也不并是所有人都一贯推崇的。喜欢的说他文治武功有超人的天才,不喜欢的也会说他“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以及“武略”都不如前代帝王。不过就是勤于听政,容受直言而已。
《剑桥中国隋唐史》则认为李世民最受推崇的原因是纳谏爱民最体现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时体现了君臣之间水***融的关系。
至于康、乾,我个人以为应该是康、雍、乾,不是因为喜欢,是因为这个时代距离现在最近,而且是***取材很多的一个时代,因此历史及故事都比较普及,在广泛推广之下很多人都可以谈上几句,所以就造成了被喜欢的现象。
康、雍、乾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但是在这个“盛世”的表象之下已经被掩盖了太多数千年来所积累的问题。康、雍、乾作为几千年来封建时代最后的君主并不能像前代的圣主明君一样有那么大的施政空间,也并不能太多地发挥自己的政治思想,时代对于他们的要求只是解决或是暂时拖延一些问题。康、雍、乾是苦苦支撑局面的君主,也是为近现代社会奠定局面的君主。
关于隋文帝杨坚,评价他必须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南北朝末期的英雄人物,最大的功绩是完成了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走向的重要拐点,而隋文帝在实现统一之后整顿吏治、修律令、开科举,促进文化、倡导节俭等等举措都是给后世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推崇隋文帝杨坚看重的不是他本人,是他本人对于时代的推动和促进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感谢邀请,我是猫叔,很荣幸为您作答。
首先说明,“中国人都喜欢唐太宗、康熙、乾隆”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过于武断,这几个人或许都做出过一些成绩,但也没达到***都喜欢的地步。
“外国人更推崇杨坚”这个说法我倒是听说一二,但可能也没这么夸张。那么,既然问起了,为什么杨坚在西方更加受认可呢?这个,我觉得得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说。
有一种说法,叫做“缺什么就向往什么”,西方人也是一样的,整个西方历史大部分时间都是分裂的,短暂统一后再次分裂,一直到现在都是分成若干个小国家,再也没有走向一统。反观中国,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后来,终于归一,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再次陷入战乱,经过西晋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乱之中,一直到了隋朝,才再次进入大一统时代。所以,隋文帝在这个方面的功绩还是非常大的。
一是南北方对峙时间确实有点长,北方甚至一度陷入几十个政权并存的纷争局面;
二是北方***多数是当时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南方***大部分是农耕民族建立的,这种对立是天生的,表面上看,已经不可能再次统一,而隋文帝完成了统一。
所以,隋文帝在这方面备受推崇。
这个就有点主观论断了不一定所有中国人都喜欢唐太宗、康熙和乾隆,也不一定所有外国人都喜欢杨坚,就像那句“萝卜蔬菜各有所爱”一样,因此你的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好的答案!
我做为中国人我最喜欢生我养我的父母,父母之恩让吾之這一生最大的不孝。儿行千里路,游必它方,恕不能敬孝,实为悲哀。
中国之历史那一个不是因封建帝制而争个你死我活,生灵涂炭的局面。
无论唐宗宋祖还是明祖清宗的时代皆因***之私欲以百姓黎民为虫蚁。
中国的史书和外国的史书,哪个更可信?
记载历史,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优秀习惯,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史官的存在,黄帝时期的史官就是仓颉。在传说中,仓颉根据鸟兽鱼虫的足迹,观天象四宇的运行,创造出了文字“惊天地,涕鬼神”,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仓颉最早所创的字是二十八个字,人称“鸟迹书”。这二十八个文字记载的是黄帝部落在一场大战之后获得胜利,整个部族都在庆祝的事情。仓颉也就是我们最早的、有记载的史官了。
历史应该是大事记,就像是史记和资治通鉴那样,文字都很简练,但记录都很传神。中国商周以前的历史可信度较低,除了部分轮廓外,很多细节基本上可以当成神话来读,周以后的历代中央***都有兰台一类的专门机构记录朝野大事,结合现***古证据分析,大体是可信的,尤其是军国大事,不过经过焚书坑儒后,很多两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料都永远的消失了,现代对两周社会进行全景描述时总是少了很多细节性资料。
除了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到历史和文明延续不断,历代史官不仅要记载君王的言行,还要对君王的言行提出异议,对国家政事发表意见。
而在外国历史中,即便是强盛的罗马,其历史和文化也总是被频繁打断,而且西方式的毁灭可比焚书坑儒厉害多了。西方历史界的大名鼎鼎的荷马诗史怎么看都像文学著作,倒是圣经之类被教会深度***的文献更多承载着历史的重任。
中国的史料浩如烟海,有太多的人和事可以记载,所以中国史官选择记载更重要的事。自秦汉以来,到了县级都有专门的县志,连家族体系健全一些的还有族谱祠堂。不管是官方权威记载还是民间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形式多样的资料,甚至是考古发掘、墓志铭等等。
我们可以对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细微的观察、研究。所以中国历史可以结合多方面的历史记载来看。而从外国的史书来看,记载就是很单一的,他们的文献缺乏可信度,只得依靠考古挖掘来研究历史、鉴证历史,所以经常看到西方的考古报告说一座古墓的发现解开了一个国家被尘封的历史,而在中国可能一座大墓打开后,就基本知道墓主的情况。
欧洲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史书,而且历史感觉太零乱,完全没有中国这样系统的编年史,写历史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写的回忆录自传,以及像民间传唱的荷马史诗等,另一种就是中世纪以后教堂里的修士们写的历史书,很难保证真实性,到中世纪以后才出现专门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
纵观世界,美洲的历史相对短暂、澳洲非洲的历史比较简单,印度的历史比较混乱,历史和神话混杂在一起,印度的很多历史只能从中国人的史书上抄,比如借助玄奘、法显等中国人的游记来考证自己的历史,所以,马克思很直白的说:印度没有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隋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