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阳明朝代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王阳明朝代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阳明所处朝代的政治背景?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他说:“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1意思是明朝乱“乱”在“文盛实衰”人们只求“知”而不顾行。所以必须提出“知行合一”来医治文盛实衰、知行脱节,只知不行的时弊。
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这种求知的功夫实际上就是只会读书记诵、章句训诂,而不注重实事实功,造成空疏谬妄、支离牵滞的极端腐朽的社会风气。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这时都明显地暴露出来,失去了对人的说服力。
步入中叶的明王朝,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赋税和地租的加重使得民不聊生。明朝为了维持统治秩序,便加大统治力度,对人民进行专横残暴的压迫。处于这种环境下的人民为反抗明王朝的压迫多次发动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明王朝内部皇室与藩王、宦官与官僚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这不仅威胁着当时的统治,也猛烈地冲击着道德***纲常。
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是人己见,莫肯相下求正。”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王阳明带兵平定藩王的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反明武装。但是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消除人民的反抗,还是需要通过教育,铲除人们内心的叛逆与不守本分的心理,而教育要比镇压更为艰难,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破心中贼的办法。那就是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和曾国藩是一个朝代吗?
王阳明和曾国藩不是一个朝代,王阳明是明朝人,曾国藩是清朝人。王阳明和曾国藩两个人确实很容易被拿来作比较,以圣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标准,两个人都完全符合。并且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活生生的、真实的圣人也就这两个。
其他的圣人,例如尧舜禹、周公、孔子,这些基本都只是个传说,并且都是被后人神话后捧起来的。要放到当时他们所处的时代,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圣人。而王阳明和曾国藩两人不同,两人的功劳和成绩都是真实的,无可辩驳的,并且是被同时代的人所承认和尊重的,即使当时可能并没有被当圣人看待,但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项是没有争议的。所以,我说他们两个属于中国古代最真实的,最活生生的圣人。
王阳明周敦颐关系?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他们俩不是一个朝代的人,或许王阳明可以说是周敦颐的传人吧,他们都是儒家代表。
王阳明中年时,介绍儒家道统的传承,从孔孟说到周程,晚年才改变说法。孟子私淑孔子,周敦颐私淑孔、孟,王阳明也曾私淑过周敦颐。圣贤好像没有直接师承关系,但是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就像尧舜禹三圣递相传授的十六字心传,他们是用心在传授,传授的也还是心。心即理,合于道心,他们的心是一样的,是一个。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元,即一元复始的元,元有心的意思。王阳明谥号文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阳明朝代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阳明朝代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