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短小的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短小的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白历史小短文80字
清凉渡,在陶辛圩的东边。
传说夏日的一天,诗仙李白告别在泾川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汪伦,恋恋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这个渡口,登上绿柳成荫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简易的小亭内坐下,取出汪伦赠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赏水乡风韵。徐徐凉风挟带着荷菱幽香扑鼻而来,李白恍若身处仙境。
当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书生来到渡口,取出刚***来的莲子、菱角给李白下酒。
李白一边吃着莲子、菱角,一边饮酒,甚是高兴,随口哼出诗句,书生听了大惊,忙起身作辑:“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兴致正酣,继续饮酒吟诗,一副豪爽闲适之态。书生认定面前这位散发老者正是诗仙李白,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恳请李白收自己为***。
书生跪了很长时间,不敢抬头,也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忽然,听到匆促的脚步声,伴着“好清凉、好清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吟唱声,书生禁不住抬起头来,面前早没了李白的身影。接下来好些日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现书生守候在那里,显然是一心等待诗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当涂***石矶才了结此愿。
李白死后,书生依然常常独自来到渡口,把***摘的莲子、菱角抛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诗人,随后毅然放弃考举人的机会,追随诗仙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临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迹的渡口修斗门建凉亭,定名清凉渡。
唐代大文学家李白少年时期,曾一度贪图玩耍,不爱学习。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太婆在用铁杵磨针,深受启发。从此发奋学习,学业大进,闻名乡里。后来,经乡里文人举荐,十六岁的李白到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衙门里当了一名文书小吏。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五月,涪江暴涨,淹没了大片良田,冲毁了许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县令不但不设法救灾,反而硬拉着衙门里的人去观赏水景。
他们来到江边,只见黄水滔滔,急流似箭,浊浪中,卷杂着破板烂席、残枝败叶。忽然,有人惊叫起来:“死人!”众人随他手指方向仔细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从上游漂下,猛地一个大浪,尸体被冲到岸边,在芦苇丛中转了几转,一会儿又不见了。
面对被溺死的女子,脑满肠肥的县令却诗兴***,摇头晃脑地吟唱起来:“***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珠。”只作出这几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随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气,眼下看到昏庸的县令竟以死尸寻欢作乐,更是火顶脑门,于是满怀疾愤之情,续了四句:“绿发随波改,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怨秋胡。”诗中,李白辛辣地讽刺县令就象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脸色顿变,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白料定县令必将寻机报复,便收拾行装,弃职回家了。
李白的历史小短文: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
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
李白好奇地来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磨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
“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天天坚持做,什么事都能做好。读书不也是一样吗?”李白转身跑回学堂。
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历代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见到就读,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短小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短小的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