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

kodinid 3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回唐代气候?
  2.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粮食,那为什么隋末还有那么多饥民呢?

唐代气候?

1、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初,即隋朝(581~618)到盛唐时期(618~755),是中国历时代气候变化的第四温暖期。

这一时期气候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明显转暖,极端天气现象减少,气候相对湿润,水热组合条件好转,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依靠有利的气候条件,唐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屡获丰收,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天盛世”等繁荣景象。

此外,这一时期气候转暖有利于农耕民族汉族)发展,不利于游牧民族(北方蒙古高原突厥回纥、铁勒、契丹等游牧民族)发展,导致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北移,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取得战略优势,屡战屡胜,疆域迅速扩张,建立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帝国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粮食,那为什么隋末还有那么多饥民呢?

这就是片面追求国富民穷造成的,隋朝皇室以及官僚士大夫阶层拼命压榨底层老百姓,把社会财富都集中在到***和官僚地主集团的手中,国家财政、粮食储备都很丰富,看上去国强了,其实这个国家内部已经长了脓了,只是还没发出来而已。这种局面也容易让皇帝误判形势,作出错误判断。隋炀帝恐怕也是认为自己国家很强大才那么不爱惜民力,不仅进行开运河等等工程,还多次发动辽东战争,却不知道民间已经很困窘,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衡才造成隋末诸多问题。当然也正是因为隋朝自文帝开始就一直准备征伐辽东,所以极为重视储藏粮食,造成粮食储备很丰富。

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吃了隋朝五十多年粮食,为什么隋末还有饥民呢?

隋朝粮食存在何处?

答:国家的大粮仓

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粮仓的粮食从哪里来?答:

从老百姓手里收来、拿来、抢来。

老百姓没有余粮,遇到天灾人祸活不下去怎么办?

答:造反起义

隋朝为什么不开仓放粮?

答:隋末乱世,粮仓一直被各方武装势力把握。

隋末农民起义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告诉我们“藏富于民”是多么的重要!小河没水,大河必干!

一言以蔽之,隋朝的粮食分发系统出现了问题。

隋文帝年间,百姓富庶,储粮充足,粮仓的建设技术也处于先进水平,用草席,草木灰等多层防潮技术也保证粮食安全存储。民间建造义仓把富余的粮食储存以备荒年。但隋文帝为了防止百姓浪费粮食,通过严格立法把义仓管理权收归府县所有。义仓的自赈功能几乎沦为空谈。

隋炀帝时期,征伐高丽等大的战争,再加上天灾肆虐,民间”皮叶竭尽”,草根树皮都吃光了,然而地方官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的记录时常发生。

奇怪现象就是隋炀帝歌舞生平,各大仓库犹大充足,粮食多到让人眼热,百姓却食不果腹,饿殍遍地。

如此死攥着粮食不撒手的做法,也叫隋王朝尝到了苦果。待到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各地反隋大军的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抢夺粮仓:著名的洛口仓和回洛仓,成了瓦岗军的囊中之物;黎阳仓成了窦建德的重要家底;而永丰仓却是唐高祖李渊取天下的关键本钱。这些“粮满仓”的仓库,非但没成为隋朝的基石,反而做了亡国的火药桶。

隋末已经是典型国富民贫,仓廪充实而路有饿殍。


首先隋朝饥民的产生的原因不只有一种。

1.上天多灾难,百姓颗粒不收。

2.朝廷连年战争,国家增加征粮,征兵,导致劳动力锐减。

3.兵荒马乱,百姓如何安心劳作。

4.国家***,大兴土木,营造船只,影响生存。

再者不能以偏概全,隋文帝算是明君。隋朝的粮食大多是由隋文帝杨坚攒下的。杨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当时政治稳定,民生富庶、百姓富足、文化繁荣,仅存粮百万石以上的粮仓就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可供天下百姓食用几十年。

但到了隋炀帝杨广时代,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开始折腾老爸这点家底,他这些粮食干什么用呢?除了给官员发工资外,主要用于战争和劳役。杨广在位期间,频繁地发动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征高丽、亲征吐谷浑,动辄发兵一百多万人,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他必须保证充足的粮草,才能发动战争。其二,杨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一是营建东都迁都洛阳,累计征调民夫两千万人;二是开凿大运河,南抵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700公里;三是营造船只,在位期间造船几万艘,用于战争和游玩。杨广用于战争和徭役不惜血本,但对于赈济百姓却吝啬的要命,舍不得拿出粮食赈济灾民。隋朝的粮仓虽然有粮,但官员们没有皇帝的旨意却不敢私自开仓赈民。于是饥民暴发,全国各地纷纷造反。对于造反的灾民,杨广不是***用安抚的办法,而是***取镇压的手段,但全国的起义风起云涌,连他的表亲李渊、李世民父子都反了,岂是靠镇压能够奏效的?正如李世民所说:“仓库的作用就是为了预防灾年赈灾而用,否则存粮有何用!”,杨广的不以民为本,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想,是开启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

总结:开仓放粮是需要朝廷批准的,隋朝的律法是严苛的,官员不敢私自开仓放粮。所以这一切的根源都和隋炀帝本人有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湿暖期与隋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隋朝 粮食 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