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网络历史学家鼓吹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网络历史学家鼓吹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代官仓的设置反映了?
隋文帝杨坚鼓吹节俭,节省***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鉴于北周留下690万户,但是大量被瞒报,故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隋初经历南北朝战乱,民生疲弊,故杨坚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隋之富饶既重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以及严厉的户籍清查、大索貌阅有关,此举可增加官方统计的户籍、赋税。
加上隋代以关中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杨坚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鉴于魏晋南北朝政区划分毫无标准,地方行政混乱,支出庞大,杨坚遂于开皇三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诚如学者钱穆所言: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据统计隋初中央***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仅及南北朝时代开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国库之丰积,不无原因。此外,杨坚安定政治,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
隋朝建立伊始,就非常重视仓储粮食。这主要是原因是当时的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开发,富庶的产出通过漕运源源不断的运到京城。隋文帝先后在卫州,今天的河南汲县设置“黎阳仓”;在洛州,今河南洛阳东设置“河阳仓”;陕州,今陕县设置“常平仓”,华州,陕西华阴设置“广通仓”。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又在洛阳附近先后设置的两个仓。一个是“洛口仓”,一个“回洛仓”。“洛口仓”“置于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穿三百窖”。两个仓库合起来储存粮食高达二千六百四十万石之多。除了这些以外,隋朝***还在潼关和渭南都有仓库,用来转运粮食。
隋朝***设置仓库的目的并不是用于赈济灾民,而是用来储粮于官,供特权挥霍的。开皇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五九四年,当时天下大旱,关中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当时仓库里的粮食都要快溢出来了,隋文帝竟然不允许开仓,赈灾救民,“乃令百姓逐粮”关东。李世民执政后,提起这件事,还严厉抨击道:“隋文帝不怜悯百姓而珍惜仓库,到了隋朝末年,合计天下储存的粮食可以供天下五六十年!”到了隋炀帝时期,不仅没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还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的大肆搜刮百姓,逆取若干年的租税,囤积到官方仓库。隋文帝时期,虽然储粮官仓,但不至于到百姓死活,毫不顾忌的地步,他还是设置了义仓,以备凶年,可隋炀帝即位后,则彻底改变前朝做法,反倒“取社仓之物以充官费”。彻底转变了设置义仓的目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网络历史学家鼓吹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网络历史学家鼓吹隋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