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燕王扫北 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燕王扫北 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燕王扫北真实情况?
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据那些村民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使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人民遭到了大***,导致这些地方人烟荒芜,百姓流落他乡,他们的祖先也是因为“燕王扫北”而流难到现在居住的地方。所以,燕王扫北的真实情况是使北方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
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
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
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一.燕王扫北其实就是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二.战争历时三年(1399.8-1402.7),在战争相持阶段,***军和燕军在北平和济南之间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为河北、山东诸地的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殃及沧州一带最残酷的两场战役,是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役和东昌之役。该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大败***军,并乘胜向南追击至德州,在攻打济南的战役中遭受***守军的重创,围城三个月而不下,燕军兵败而归,是为济南之役。
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帝的事件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嫡不传长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燕王扫北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带领明朝军队攻打盘踞在北方蒙古草原的北元势力的故事,朱棣利用自己的谋略,恩威并施,使北元势力向大明投降,为大明北方的安全打下了基础。
燕王扫北是民间传说,其实是指靖难之役和之后北方的屯民问题。扫北实为“扫碑”。就是说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也就是靖难之役造成的。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是怎么回事?
明成祖朱棣在未当皇帝前被封为燕王,驻北京。
当时,明朝虽然建立但居于漠北(现在内蒙地区)的蒙古骑兵仍然是明朝的的最大威胁。
朱棣镇守北京时,四次对北方的蒙古族发动攻击,最远打到现金包头一带,重创蒙古骑兵。
史称“燕王扫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燕王扫北 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燕王扫北 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