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两个字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两个字的历史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演义人物关系?
《隋唐演义》人物关系:罗成是罗艺之子,秦琼是罗成的表哥,罗艺的侄子。靠山王杨林是秦琼的干爹。亲属关系就这些。
《隋唐演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卷,一百回。关于《隋唐演义》的成书时间,鲁迅认为它成于康熙十四年,现存最早刻印刊行版为康熙三十四年四雪草堂刊本。
全书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讲述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还都去世为止一百七十多年的传奇历史;***文字描写灵活多变,或铺陈华丽,富有时代气息,或用笔粗豪,人物形象鲜明,铺叙了隋炀帝奢靡的宫闱生活,隋末群雄起兵,李世民统一天下,武则天荒***唐,以及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艳事。书中对隋亡后十六院夫人流落江湖的同情,对秦琼英雄失意的感叹,与作者在明亡以后“鹱落”、“困顿”的遗民心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隋唐演义》是在以前关于隋唐的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以及通俗***的基础上汇总加工而成。它的诞生标志着说唐题材***创作的转型,同时也代表了明末清初长篇白篇***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成功经验对此后的***创作如《红楼梦》等也有一定的启发、示范作用。
瓦岗寨名将徐懋功(李世绩)在《贞观长歌》为何被错称为“李绩”?
说到唐朝名将李绩,不太懂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不清楚,但是如果说徐茂公,可能很多朋友就都熟悉了,他不就是隋唐演义中的牛鼻子老道吗?从人物对应上来讲确实如此。但是历史上的李绩和***中的徐茂公却是性格很不同的人。
李绩少年时名叫徐懋功,并非徐茂公,他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早年和单雄信、程咬金、秦琼等人参加了瓦岗军,后来归顺唐朝,为李世民所器重,因战功卓著,为唐高祖李渊赐姓为国姓李,后又因避讳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遂改名为李勣,勣字在古代同“績”,简体就是绩字了,因此现在多称之为李绩。
李绩是山东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明县)人,其父名徐盖,自幼迁居滑州卫南县(今河南浚县),家境比较殷实,史书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17岁的时候,瓦岗寨起义爆发,不知道什么原因,衣食无忧的李绩就参加了瓦岗军,并很快在隋将张须陀讨伐瓦岗的战斗中立下战功,之后受到李密重用,李密称魏公后,封其为右武侯大将军,担负驻守洛阳北部粮食重地黎阳仓的重任,后来李密在与王世充的大战中被击败,投靠了长安的唐王朝李渊,李绩也被劝降,他对使者说自己原属于李密部下,自己管辖的东西也应该交给李密,于是把所有的田亩、马匹、军民数量列出清单交给李密,由他献给李渊。李渊对其大加赞赏,于是赐他姓李,这个时候他的名字就叫李世勣了,他还被封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加授右武侯大将军。
此后李绩就主要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在河东大败宋金刚,虎牢关击败窦建德、河北消灭刘黑闼,江淮平定辅公袥,为唐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夺得帝位,拜李绩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为了避李世民“世”字名讳,改名为李勣。
后来李绩跟随李靖先后灭东突厥,后又灭薛延陀,之后又跟随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可谓战功赫赫功勋卓著,但李绩军事上最辉煌的***应该是灭亡高句丽,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李绩被唐高宗李治封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仁贵、高侃、庞同善、契苾何力等人攻打高句丽。
可见,李绩这个人为唐初三代皇帝所器重,乾封二年(667年)秋,唐与高句丽开战,李勣首先攻拔为“高丽西边要害”的新城(今辽宁抚顺),并趁势挥军进击,连陷十六座城,薛仁贵也在此战中大放异彩,终将高句丽灭国。
至此,立国有800年的高句丽,困扰了隋唐两朝近百年的来自东北部的威胁被彻底清除。唐朝将高句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
李绩凯旋归来后,总章二年(669年)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增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这一年李绩卧病,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新唐书》作八十六岁)。李治闻讯后为之恸哭,辍朝七日,追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并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唐太宗陵墓),唐初与他有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两个字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两个字的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